苏轼却摇头道:“这桩旧案我当然知道,可眼下还不至如此,若朝廷同意拨款买粮,便不用行此险招。”
“爹爹太乐观了些,”苏过叹道:“我看京中也并非有意拖延,只是大家如今心思都不在事务,而在争权夺利上,再等下去,时间可就不够了。”
苏轼还是不同意,说道:“宰执们虽有些私心,也不至于置浙西百姓于不顾,还是再等等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过再劝道:“那以工代赈,先招人将太湖沿岸的堤堰修复了总可以吧?”
“太湖水患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修修补补能解决的,”苏轼说道:“我在与转运使、转运判官等人商议开石门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苏过点点头,有个大项目能拖住苏轼也好,不过赈灾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他又道:“如果朝廷那边一直不回复,爹爹打算何时行动?”
自然是效仿范仲淹,让逐利的商人们动起来。
苏轼犹豫了一下,问道:“依你之见呢?”
“立刻提高粮价,”苏过果断说道:“朝廷就算有决议下来,也是拨款而已,可粮价一日比一日高,到时候有钱了,还能买到多少粮也是个大问题,趁现在出手,还可以少损失一些。”
苏轼又问道:“商人们还会再上当吗?”
“自然是难了一点,但这不是还有我吗,”苏过苦笑道:“我攒了几年的钱,准备用来出海一趟的,现在先拿出来让人四处买粮运到浙西,将声势带起来,事情就好办了。”
从东京、泉州等地找人,四周收购粮食,宣称浙西高价,然后带头运往杭州等地,等商人们跟着来了之后,再以平价卖出。
亏本赚吆喝,不信没人上当。不过这招太损了些,也就这个时代商人的地位低,不然这事闹大了,肯定不能善了。
苏轼看着有些不情愿的儿子,笑道:“既然心疼钱,怎么还主动提这个主意?”
苏过将沿途的惨状讲了下,有些伤感,说道:“百姓们相信朝廷,朝廷却对不起百姓。”
苏轼也是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