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知道儿子说的是对的,有些丧气,但还是坚持道:“不过二三小人从中作梗,朝廷定会处理他们。”
结果自然是等不到朝廷的下文了,发运司为自己的本职着想,是有私心,但说他们错了,也不尽然,这明显是朝廷的安排有问题。
好在苏过的法子奏效了,这一年的扬州、荆楚之地都获丰收,许多商人被鼓动,带着大批粮食,涌入浙西各州。
接下来苏过让高家兄弟的人将筹来的粮食平价卖给各州,然后由官府出面,一方面广设施粥之所,一方面限量平价卖粮,同时官府下令严查粮商的囤粮行为。
大宋商业发达,对粮食买卖只有低价限制,这是为了保证农民们种粮的积极性,毕竟谷贱伤农。高价管不了,可是囤积居奇是明令禁止的,官府可以直接没收屯粮。
这批外地粮商到了浙西一带,立马便发现上当了,可再转运其他地方,也卖不出高价,反而又会增加成本,只得吃下哑巴亏,平价卖给官府。
因为本地粮商根本不敢收下这么多粮食,一来是卖不出价格,二来万一被官府认定是屯粮,那可就连自己都搭进去了。
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苏轼这才稍微放下心来,对苏过说道:“这回一进一出,你那边损失不小吧?”
苏过笑道:“其实也还好,损失的主要是人力物力,两个月跑下来,大伙儿连个路费都没挣到,自然得我补给他们了。”
其他商人大概也是如此,毕竟官府没有压价收粮,大家就相当于兴师动众地白跑了一趟,义务帮官府运粮了。
苏轼这下体会到儿子手上有钱的好处了,感慨道:“当初你弄这些商贾之事,我是极不赞成的,没想到却靠这些手段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苏过没有他爹那么开心,站在他的角度,这次的做法明显是不光彩的,他做的这些事也完全应该由朝廷来做。
“只是侥幸而已,”苏过叹道:“这种事情再来一次,估计没有商人会上当了。爹爹有没有想过,浙西的灾民是得救了,可有多少外地粮商因此血本无归?”
苏过不是圣母,只是觉得事情本来可以更好地解决。
“五郎是说我应该高价买下那些外地粮商运来的粮食?”苏轼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