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兄,承认!”
王阳明长身而起拱手道。
湛若水默默平息体内紊乱的气息,微笑还礼。
“大道不孤也!”
两人相视一笑,携手离开。
杨廷和深深吐出一口气,终于结束了。
即使他再不情愿论战失败,也不能不接受这冰冷得如铁一般的事实。
人群一阵欢谈,笑着,跳着。
那种狂喜,几乎要将大殿的屋顶都掀起来。
在喧闹的人声中,杨廷和的声音格外冷静。
他叹道:“非理学不如心学,是无一人能敌王阳明!”
此一夜,心学声名大涨。
老幼妇孺,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人们在热烈地谈论心学,谈论这一场辩论。
这是开始,但绝不会是结束。
以此为标志,一场更大的风暴将席卷大明。
或许多年以后的某一天,人们才会意识到这场辩论的意义。
由此展开的改革,却早已开始无形中渗透每一个人的生活。
中秋之后。
嘉靖元年,八月十八日,国子监正式更名为大明学宫。
各地书院私塾也在政令驱使之下,纷纷改名。
学宫归朝廷统属,由礼部主管。
学宫主要财政都由朝廷负担,面向大明所有人敞开大门。
朱厚熜特地下令。
凡大明子民,无论隶属何籍,都可到学宫求学。
这道命令就像是砸开了一个缺口,大潮倾泻之势一发不可阻挡。
相应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随之到位。
学宫的人员安排,求学之人的能力评定。
甚至,第一次在华夏的大地上,出现了学制。
改革如火如荼,悄无声息中一切都在对标“新科举”。
内阁的大臣洞若观火,却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这里。
随着学宫改革一起的还有军制改革。
军制改革将军队不能经商写入《大明律》,以山西卫所为试点改革卫所制。
而试点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项,就是军队开支皆由朝廷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