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夕,他和家人打扫堂室。
五鼓天,在祠堂前设花彩糕果,先用糖豆米团祀灶——称为“接灶”
祭祀完毕,就将米团分给家人食用,唐伯虎还记得自己给白嫩嫩的小女儿喂欢喜团的情景。
春节,孤身一人,亲近的女儿也远在千里之外。
唐伯虎不想去喝酒了。
他跟着人群,挤一挤春节的热闹。
转眼间,夜幕降临。
平日宵禁严重的北京城,今岁灯火次第亮起,暖暖的火光驱散冬日寒雪。
商贩们的叫卖声更大了,嬉戏的孩童,私语的男女老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唐伯虎回到了学宫附近的院子,这是朝廷安排给他的住所。
他倒觉得有些大,一个人住不完。
学宫远离闹市,是研学探索的极佳之处。
此刻狂风卷起大雪,呼呼刮动竹竿。
唐伯虎换了身衣服,踩上暖鞋,点好了一盏新买的“气灯”。
小灯有两个巴掌高,类似走马灯,往下方灌入官铺购买的液体。
再用火石点燃引线,只需半壶就能燃烧两个昼夜。
亮光如昼,又结实耐用,深得百姓喜欢。
唐伯虎没有额外购买纱罩,气灯立在书案旁,随着风声灯火有些摇曳。
他哼着小曲儿,向青瓷碗里舀了一勺刚酿好的米酒。
米酒没有经过过滤,酒液上还泛起一层淡绿色的残渣泡沫。
酒沫形如绿蚁,轻轻一闻,酒香扑鼻。
他转身又架起炉火,围炉而坐,实在快意。
想到进京以来,自己畅快行事。
眼看,积郁在心中的大事,也即将解决。
他又饮了两大碗米酒,虽然醉不了人,但暖得了胃。
泼墨挥毫,一幅小画绘就。
他又提笔,写了封长信,最后附上一首小诗。
“问祝九”
风雪慢了下来,他带好斗篷,径直来到新开的“飞信局”。
戴着皮帽的小吏,给他一张纸让他填好信息。
唐伯虎有些生疏地填着家中地址,在亲属那一栏愣了好一会。
“书信发往杭州,走水路慢需要十五日,快则九日,前者一百文铜钱,后者三百文铜钱。”
“若有需要,玉印传书,抄录之后,当天即达,需要二十文。”
小吏说完,拿出登记册,等着在二十文那一栏签字。
速度快,花费低,百姓往往都会选择玉印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