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彻底融合义渠,当年是掏空了国库进行安置义渠民众,现在国库已经是秦国有史以来最最最充盈的一次了。
而三年过去了义渠民众虽然还保留了部分戎狄特征,可基本上适应了这种安逸的耕战生活,有了制度的保障,后勤的保证,训练的保证,甚至是军功的保证,和当年始作俑者的义渠千夫长袭扰商君被团灭不同,义渠民众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虽说战争,总会有人活着有人死去,可无论活着死去,只要不当逃兵,不扰乱军纪,不骚扰百姓,基本都有功劳。
先秦甚至一直到雍正,华夏民族其实都逃不脱一个义务——徭役,先秦秦国的军功爵制在后世深受诟病,却在当时大大激励了秦人的血战底气,立功得爵却是可以给自家小孩获取50亩田产。
军功爵制在系列统计后,开始慢慢变更,土地的使用权直接下发到下一代不做收回却是人情世故使然。当然军功爵获得者的子女如果无法获取爵位,那孙子辈的耕地自然会下降到一个基本农田,只是这一政策还在研究当中。
立功所得的田亩虽然还需要自己去开垦,还需要交赋税,可这是真真正正的到手的土地,可以自己耕作、也可以雇佣山东猪国逃民耕作。
政策的变动,只有往西北方向开垦才能属于自己,而关中平原的土地,哪怕是荒着,也不再封赏,就孟夫子这位日后被称亚圣的儒家,历史上并没有得到相关的机会去做统计,动员国家力量去教育,而此刻,他得到了。立法、新政一系列决策依据,大部分数据都来自这位儒家亚圣。
当然更希望的,都是让“逃民”到九原,到北疆、西疆、中羌移民实边,虽说他们拖家带口,虽说路途遥远,但现在已经是和平年代,万一哪一部游牧部落要作死......这已经是后话。
小主,
全民教育就是一个粘合剂,造就了一大堆老氏族、公族子弟、新爵军功地主,对于非烈士功勋者,为了可以给子女得到一个更好的前程,都在疯狂的投入教育。
毕竟未满16周岁是义务教育阶段,可那些公族、老氏族的家庭背景,新爵军功地主的房产、封邑财富、田亩收入,相比昔日农奴子弟今日自由农的第一批获得100亩的新国人的未满16岁子女,完全不是一个起跑线。
当然第一批是秦国历史书籍作为识字,第二批却是印刷了秦律以及一些事迹的带了插图的普法类的,或许渭水大刑没有颜色,但那些敢违法而获得秦法“奖励”的案例一律跃然纸上。
第三部,正是字典,对,就是《字典》,没有任何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