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一百三十五)兵家愿效犬马之劳

一条秦国国人传递的信息振奋了孙斌和田忌,“有戎自西犯边,秦出兵,阵斩数万,俘敌酋!”

当然,国人只知道国府打了大胜仗,至于具体数字,自灭义渠后,在孟夫子接管统计部后所有数据都属于保密数据,只是告知个大概就行,胜还是负必须明确,数字嘛,没必要较真,至于烈士,如果有那就刻到石碑上纪念,要知道到底阵亡多少将士。

可以到北坂烈士陵园祭奠后获知,而烈士们的功绩,也都镌刻在纪念碑之上,国人只要肯去认字,那就能读懂,最诛那些不肯接受方块字的虽臣服却依旧幻想维持所谓血脉纯种的老氏族之心,当然哪怕刚刚认字的新国人,也是以为咱们国家也就往西打打匈奴、肉汁、乌孙、塞种什么的。

完全没有考虑是击败了西方直到西元十八世纪才编写的历史,而依旧应用到扑克牌并描绘以K的鸭梨山大。

但孙膑可没那么想,山东诸国几乎已经失去西北所有游牧民族的信息,且已经三年以上音讯全无。

东胡、肃慎、匈奴,要么早早臣服,要么是彻底西迁,至于乌孙、塞种,山东诸国是听都没听过,而羌族,那不可能,周秦同源,羌人一向都是周或者秦的联盟。

那就是只有一个可能,秦已经往西,更西,甚至是超越了华夏朦胧之时玉石开采的西域和田,甚至是已经越过了昆仑山,毕竟先秦,也有小说家,更有《山海图》,对于远古时期的文明还是有一定记忆的。

可是,商朝、夏朝,那些资料,为了否定大规模人殉几乎都被周公旦给刻意隐藏了,而作为中华文明之二的推动者,一位姜子牙,一位周公旦,他们刻意去隐藏,肯定是有理由的。

其实孙膑也好,商君也罢,鬼谷子、尸子更是清清楚楚,远古之时,祭祀与出兵或多或少都会有人洵,可是,尤其是战国后,诸子百家复兴了周公旦的周礼之后,人洵也都慢慢的消失了。前朝的商朝、夏朝,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为了祭祖、出征,此刻的华夏之内几乎用的都是三牲——牛、猪、羊,而再没有听闻华夏之内有所谓的人洵了。

天下确实要变了,姬旦已经仙逝六百年,而周礼确实已经不适合目前的大争之世了,而姬旦所遗留的周礼也早就在战火中遗失殆尽,王子朝早早的就把洛邑图书付之一炬了,而东迁洛邑前的西周,更是让西戎给镐京来了一次血洗,现在的所谓周礼不外乎是儒家的一种救世大义罢了,但真实的周礼早不是当年姬旦的周礼了,只不过是儒家一厢情愿的救世愿望罢了。

进入函谷关后,道路慢慢扩宽,宽敞的地方来回两车道,狭隘的地方至少也是单辆山东普通马车可以通行,更有秦卒站岗指挥交通,这是孙膑完全没想到的,山东诸国在为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在疯狂攻伐,且出兵的胜算也是半斤八两毫无底气,可也不知道这些国家的君臣是如何想的,居然就这样硬着头皮多线攻伐,完全不计较输赢,好像不出兵就是脸上无光,继而国力衰退一般。

春耕时节,农田之上一片忙碌,除了已经下班的县差役来不及脱下军装而下地帮忙外,居然有一群秦吏,打听一番据说是秦国农业部的官员,下地指导农人耕作。

走着走着,细微的孙膑还观测到一个特意的现象,没有任何如魏国那样的水车,在依自然之力无法上流的大河,居然改道了,如魏国所看的水车一般,大河两岸,都是涌泉般的往大河两岸输送着春耕所需的水,而这个水,正是两千多来一直靠天下雨而来的水,所谓看天吃饭,不外乎就是需要灌溉之时,天公作美,抽穗之时,勿要下暴雨打断小麦也好黄米也吧水稻一样,反正就不能让农作物错过了接穗的最佳时节。

......

何为耕?何为战?秦国啊秦国,你们正在做的,正我是兵家孙膑最向往的国度啊,不打无后勤的仗,不打所有计算都劣势的仗......

“停车,停车,转向咸阳,我要去咸阳面君,我兵家孙膑愿效犬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