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下令由礼部侍郎赵秉温亲自护送灵柩回大都,后又移葬于他的故乡,追赠其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
后来,忽必烈的后人又加赠其为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并赐其最高的谥号“文正”,进其爵位为常山王。
有元一朝,以汉人之身位列三公者,唯刘秉忠一人而已。
而就在他去世的次月,作为伐宋大军最高统帅之一的史天泽便因病北还,并于1275年二月七日于真定病逝,享年74岁。
临死之前,他还修书一封,命侍从送往忽必烈处,上面写道:“臣年岁有终,死不足惜。只希望天兵渡江时,切勿肆行杀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忽必烈闻讯后悲痛不已,派近臣前往史府哀悼,并赐白金两千五百两,追赠其为太尉,谥号“忠武”。
随着他们二人的去世,自窝阔台时期开始归降蒙古的第一代汉人便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张弘范、汪良辰及吕氏军事集团为首的第二代汉人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让我们将目光转回宋元前线的战场。就在史天泽死后,左丞相伯颜成为了中路大军的最高领导人,为了分散宋军对于汉水防线的关注,他将中路军主力分为三路,令大将唆都率军一万(蒙古将领,曾任忽必烈宿卫)由枣阳进军司空山,汉将翟文彬率军一万由老鸦山取荆南府,伯颜本人则率领主力兵临郢州城下。
南宋驻守郢州的守将名叫张世杰,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他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而这三个人中,只有他是凭借着军功而位列“三杰”的。
早在襄樊失守之前,张世杰便知道郢州早晚都会成为抵抗元军入侵的第一线,于是便在郢州与汉江南岸的新郢之间,以铁索相连,将战船密布于江面之上,又在水中布置了许多暗桩,在险要之处布置了火炮和弓弩,用以防备元军渡江。
在他的坚守之下,元军的攻势连连受挫,被堵在江水北岸无法继续前进。眼见郢州难以攻下,伯颜决定不再执着于此,经过探查之后得知,郢州下游有一地名为黄家湾堡,堡西有一沟渠,可通往藤湖,趁下雨涨潮之时,便可由藤湖进入汉水。
于是他便留下一支偏师继续围困郢州,自己则亲率主力攻破黄家湾堡,而后将战船拖入藤湖,再从藤湖进入汉江,彻底绕过了张世杰布置的郢州防线,而后顺流直下,进攻汉江下游的沙洋与新城(均在今湖北钟祥南部)。
由于他们的到来十分突然,守卫沙洋城的宋军根本来不及准备,守将王虎臣、王大用被擒;而驻守新城的宋将边居谊是李庭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得知沙洋失守的消息后急忙动员全城军民守城,对于这样的硬骨头,伯颜则命令降将吕文焕亲率本部汉军发起进攻,经过血腥的鏖战,城池终于被攻破,边居谊与三千余名守军壮烈殉国。
张世杰见状,知道郢州已成孤城,再守下去已无意义,只能长叹一声,率领麾下军马突围,经饶州朝临安方向而去。
张世杰之所以绕道饶州,本意是想将饶州城的守军一同带往临安,补充京城的防守力量,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此时驻守饶州的不是宋军,而是由致仕回家的江万载所组织的义军。
江万载,原南宋礼部尚书,曾协助贾似道在鄂州拦住了忽必烈所率的蒙古大军,但却不愿意贾似道同流合污,于是被贾似道所排挤,最终致仕归乡。
其所在的江氏家族世居饶州,乃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豪门大户,其兄江万里甚至还当过左丞相兼枢密使,但在襄樊二城失守后,他便同样辞官回家,并在府中开凿了一汪池塘,命名为“止水”,以此来表明以身报国之志。
由于深知宋元之间必有一战,江万载弟兄二人辞官之后便以族中子弟为骨干,积极招募义军,并散尽家财来充当军费,在当时的饶州知州唐震的支持下,义军很快成型,但却被贾似道、陈宜中等人下令解散,原因竟然是怕义军的存在激怒元庭,导致两国交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