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立储一事毕竟事关国本,忽必烈也不想贸然立一个庸才为太子,所以暂时决定先搁置此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这些儿孙,看看谁更符合继承人的条件。
而他现在的首要目标,依然是搞钱。
不得不说,自从忽必烈即位以来,财政问题就一直在困扰着他。
也正是因为财政问题,才会让他在官员的任免方面一直以经济类人才优先,但当时的经济类人才基本多是商人出身,而商人逐利的天性也就导致他们在上位之后往往都会大贪特贪,先把自己的腰包弄鼓了再说,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阿合马和卢世荣。
而今,桑哥就成为了第三位代表人物。
在卢世荣垮台之后,桑哥并没有受到牵连,因为他虽然在忽必烈面前推荐了卢世荣,但却并不算卢世荣的同党,也没有因为卢世荣的上位而从中获利,再加上此人极其善于攀附圣意,对于忽必烈的弱点了解的一清二楚,所以常常在他面前发表一些关于财经方面的见解,因此在卢世荣死后,桑哥不仅毫发无损,而且忽必烈对他还更加倚重,经常会向他询问一些国家财政方面的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七月,忽必烈委任桑哥草拟中书省各级官员的任命名单。
很明显,这就是要重要桑哥。
但这道旨意一出来,整座朝堂上下尽皆大惊失色。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权力太大了。
中书省,作为大元帝国的中枢系统,其中的官员应该是由左右丞相等中书省首脑来拟定,所选定的官员也基本都是这些人的亲信,这样在颁布各项政策制度之时才能没有阻碍,方便政令的传达。
可而今这个任务却交给了一个负责掌管宗教和吐蕃事务的僧人,实在是让诸多朝臣们浮想联翩。
作为中书省的老大,安童对忽必烈做出这个举动自然十分不满,但由于在“禅位事件”中他为主动为真金开脱罪责,所以忽必烈现在对他也不是很信任,甚至在内心深处还有着想要将他罢免的想法。
安童心里也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很尴尬,即使内心十分不满,但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他还是将这份不满压在了心底,主动配合桑哥进行中书省官员的选调工作。
可俩人这一配合工作,就出事了。
桑哥这个人,属于典型的嘴炮选手,让他动动嘴,忽悠一下忽必烈这种老年人还行,但论起干实事,尤其是对于官员的选拔和政务的处理,他拍马也赶不上安童这种经验丰富的政客。
正因如此,在双方配合工作的过程中,安童敏锐地察觉到了桑哥身上的缺点。
这样的人如果上位了,天下的百姓恐怕就又要遭殃了。
出于一个政治家的职业素养,在二人的合作结束之后,安童便主动上书,陈明了这次配合之中他所感受到的问题,而且还主动给忽必烈提了个醒,让他在任用桑哥的事情上谨慎一些。
但忽必烈对安童本就不满,再加上二人合作刚刚结束安童就上奏折批评桑哥,所以他下意识地便认为安童是在诋毁桑哥,由此反而对安童的印象更差。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二月,忽必烈决定复立尚书省,用以应对日益加剧的财政危机,以桑哥、铁木儿为尚书平章政事,阿鲁浑撒里为尚书右丞,叶李为尚书左丞,马绍、忻都为尚书参知政事,改中书六部为尚书六部,各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开始实行两省并存的制度。
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中书省其实已经形同虚设,真正的权力都归尚书省所有。
而在这个新一代的国家中枢中,色目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其中桑哥是吐蕃人(也有说其是畏吾儿人),阿鲁浑撒里也是畏吾儿人,忻都和铁木儿是蒙古人,马绍是汉人,叶李是南人。
不过有趣的是,在这最为核心的几个人里,阿鲁浑撒里这个色目人却并不是桑哥的亲信,反而在很多政令的推行上都跟他对着干。
真正和桑哥穿一条裤子的,是蒙古人忻都。
忻都,前文中我们都了解过,武将出身,有勇无谋,在征讨日本失败之后就不太被忽必烈所看重,于是便以重金贿赂了桑哥,希望能够焕发事业的第二春。
恰好,为了平衡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在朝廷中的比例,新成立的尚书省缺少一个有威望的蒙古人来充数,于是桑哥便推荐了他。
对于他,我们就不多赘述了,毕竟只是一个充数的,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在举手表决的时候能多投桑哥一票。
除了他之外,叶李因为在忽必烈询问他桑哥是否有能力执掌一国中枢的时候表示了肯定,所以也被桑哥视为恩人,在成立尚书省时特意也将他提拔了上来,目的就是为了拉拢他,并将他发展成自己的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