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一诱书斋

按东汉士大夫的规矩,诸葛亮今年十六岁了,自幼聪颖好学,外加常年的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让这个实际年龄只有十四的青少年有着远超他这个年纪的智慧。

可诸葛亮还是不明白,坐在他身前的这位,大汉朝江南地区最有权势的同龄人,为什么会找上他。

虽然诸葛亮承认,他确实对韦恩放在他面前的一排弹来弹去的金属摆球没有抵抗力,也很快领会了韦恩所说的“动量守恒”是为何意,同时也按捺不住去实验验证的冲动。

但是,韦恩居然想让诸葛亮远赴交州求学进修?

“韦使君,实在抱歉,父母在,不远游,亮之叔父,养我教我,亮唯愿随侍左右,于叔父膝下尽孝。”诸葛亮果断谢绝了韦恩的邀请。

韦恩劝着:

“大好青年,当志在四方,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终子云弱冠系虏请长缨,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孔明困于豫章的一方书斋,错过的是天下的广阔天空,失之的是宇宙间的至理真言,你真的不会觉得遗憾吗?”

“韦使君就这么肯定你们的学说就是至理真言吗?”诸葛亮反驳道。

韦恩说道:

“以后不好说,至少现在,我们所有的理论都是可以检验、重复的,我们把一季水稻的产量从亩产五石提升到十石以上,我们以华南边境一隅,炼出了全天下最多的铁,炼出了全天下最多的盐,造出了最多最好的船,也培育出最多的文明之人,其中缘由,孔明难道不好奇吗?”

诸葛亮当然好奇,可他不能承认,只好开辟新战场:

“敢问使君之志。”

“天下大同,天下大同,天下大同,我再说三遍,就连关中妇孺都怕是已经听到耳朵起茧了,孔明为何还要装傻充愣?”

“使君欲效仿王莽不成?”说完孝,诸葛亮又准备祭出忠这张底牌。

“王莽,刻舟求剑之辈,一心合乎周礼,在他看来,世界万物是静止的,只能在现有的一亩三分地上折腾,就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

而我们华府认为事物是永恒变化的,人类是需要进步的,所以我们研究怎样让地里长出更多的粮食,发明更省力的机械,所以我们志在让每一个人不做文盲,我们已经打破了螺蛳壳,孔明还要把自己关回壳子里吗?”

停下了激动的言辞,韦恩看着依旧不答应的诸葛亮,心中再生一计:又是孝,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