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教材晦涩难懂,那就把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拿出来。这个是小孩子启蒙读物,识字的最佳教材。
最后就是笔墨纸砚了,这也好办,识字要毛笔干什么,要砚台干什么?要墨锭干什么?这三样东西都可以用一样代替,那就是铅笔。
这个玩意儿才多少钱?两块木头夹着一根铅笔芯,铅笔芯是用石墨加黏土制成的,这玩意儿才多少钱?你就是一天写一支铅笔,军队也供的起。
还有纸,这也好办。要什么宣纸?一律用稻草制的草纸,便宜量大。
至于好不好写?你管那个干嘛?你还想当书法家呀?能写字就行。
反正只是让士兵识字就行了,又不是让他们举孝廉去当官。
敲定之后,马上让孙氏商行制造铅笔,草纸,印刷教材。
当然,顺便还要申请专利,孙诚可不愿意让别人占了便宜。这些要是传开了,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几天后,第一批文具送到了霸上军营。请来的私塾老师看到教材,顿时懵逼了。
教材中有许多字,他们好像认得,又好像不认得,他们可都是老师呀!不识字,怎么给学生上课。
孙诚拿出了文章的繁体、简化字对照表,与他们细细解说。
他们明白后,对教材内容非常满意,三字文,百家姓,千字文这三篇文章是启蒙的最佳书籍,他们是连声称赞。
但对简化字,铅笔却是认为不妥。他们认为,简化字,有损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铅笔也不适合夏族人的书写习惯。
他们拒绝用这个上课,激进的还将孙诚的简体字告上了礼部。
这下,礼部也炸了,启蒙读物他们认可,也认为对儿童开智有帮助。
但对这简化字,铅笔却是大为不满,特别是简化字,这是干什么,这简直是要挖夏族文化的祖坟。
一时间,礼部,太学,还有翰林院,当然还要加上都察院,同时上书弹劾,禁止简体字,铅笔传播。
甚至还耸人听闻的说,要是推广简体字,将文化断绝,国将不国。
其余的大臣对启蒙读物都能认可,这对儿童启蒙有好处,但对简体字他们也有些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