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机构改革

轰,会场炸锅了。

主席台上三位丞相的有力竞争者也目瞪口呆,皇帝这是要吃独食啊。

参会的代表们完全没想到刘禅会亲自处理大小政务、军务。

短暂的惊讶过后,大臣们冷静地细想了一下。

除了丞相府属官,以及前将军府属官会觉得自己从此大权旁落以外,别的大臣,比如尚书台六部、地方都督和太守们倒也觉得可以接受。

以前办差是跑丞相府、前将军府,现在就改为跑宫里,适应适应都一样。

和丞相府关系不好的觉得高兴,和丞相府关系好的就有点沮丧。

但总的来说,不会形成一边倒的意见。

只要不是一边倒,有人欢喜有人忧刘禅就不用担心,政治的艺术就是制衡。

下面的人不会团结起来对付皇帝,一切都好办。

分成两三派斗来斗去,皇帝在中间当裁判,这样才有利于皇权的稳固。

“同时,朕要设立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又是什么?代表们还没从废除丞相的震动中平静下来,又听到了一个新的制度。

“大家仔细听好,认真做笔记,这是一个前无来者的制度,没有先例的。”

“朕举一个例子,现在的制度是外放的太守要向我奏事,就要根据事情的性质,要么把题本送到尚书台,军队的将领就要交给前将军,他们看了以后再交给中书省,中书省再递给内廷送到我的龙案前。”

“这个程序太繁琐,题本到了成都后,在各部门流转的时间常常超过了从郡到成都路上花费的时间。”

“效率太低,有些要立即办理的急务就失去了时效性。”

“而且经手的人太多,根本谈不上保密,潜伏的魏谍要打探我们的公务是易如反掌。”

代表们听了刘禅的阐述,都觉得说到了痛点,直击要害。

特别是地方上的都督和太守们深有同感。

“以后获得了奏折权的官员,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机密奏折一律直递入内廷,没有中间环节转递。”

“普通的政务奏折还是走以前的流程就行了。”

“至于哪些走直递,哪些走流程,在实施中慢慢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