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衍提起毛笔,在宣纸上缓缓写下一首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觉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位老学者细细品味了一番,眼光大亮道:“妙啊!”
另一位戴着老花镜的专家也不由得赞叹。
“诗名叫望岳,但是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偏偏句句写了向岳而望。”
“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而且全诗还体现了一个展望,当真是不得了。”
又一位专家不由的接着说道: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最重要的是,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是完全不能挪用的。 ”
“ 你们注意这首诗的用字的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