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今仅留下《曹操集》。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巜三国志称其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
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在汉灵帝时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擅长随机应变,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
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人桥玄和南阳人何颙认为他不平凡。
桥玄对曹操说:“如今天下将要发生动乱,非命世之才不能解救,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
汝南人许劭以知人着称,他也曾评价曹操:
“太平时的奸贼,乱世时的英雄。”
孙盛《异同杂语》记载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
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注释过【孙子兵法】,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民间普通民众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篡汉乱政的白面奸贼,而精通史书,对历史有深刻见解的学者,比如毛泽东却认为曹操是个英雄,因为他结束了北方长期战乱,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众说纷纭的评论中,到底哪个是真正的曹操,而真正的曹操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心理学上常说:从细节小事上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想法,细节小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和初心。
接下来我们就从史书上记载的一件看似毫不起眼的小事,还原真正的曹操。
巜三国志》,《后汉书》均记载,魏王出巡洛阳城经过一处衙门,看到破败的门和部分内衙,要求重金重修。
为什么曹操会对一个不起的衙门如此上心,原因只有一个那是他二十岁上任的地方。
小主,
曹操初心未改,那时的大汉腐化堕落,大汉将亡矣,一个热血青年一次又一次被残酷的现实打脸。
要救大汉就让曹操重新打一下片天,从此屠龙少年变为一世枭雄。
如果曹操没有奉天子以令不臣,那么刘协可能过得更惨。
曹操那一句:“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实在不虚啊!
三国演义抹黑了曹操,文史界普遍认为的倾向就是贬曹扬刘,通俗点讲黑化曹操。但这倒也不能怪罗贯中,因为他本人所处的元末明初的时代。
此前就讲过元朝为取得入主中原法理上的合法性,将程朱理学列为儒学正统。
官方的儒家正统思想本身就将曹操打入了深渊,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生性多疑,凶残嗜杀的奸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