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一座先进的指纹识别比对系统拔地而起,它不仅代表了这座城市在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更是全国范围内指纹识别技术联网共享的重要一环。
这个系统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共同编织了一个庞大而精细的指纹数据库网络,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在这个高效运转的系统中,指纹室工程师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那枚承载着关键线索、历经岁月洗礼的珍贵指纹,小心翼翼地投放到了江西指纹库中进行远程查询。
这一行动,如同在茫茫人海中投下了一颗精准的探照灯,照亮了寻找真相的道路。
令人振奋的是,仅仅经过一个晚上的时间,系统就传来了令人期待的反馈。在无数指纹的海洋中,这枚指纹终于找到了它的“主人”。
经过指纹室工程师们细致入微、严谨科学的比对分析,警方最终确认了这枚指纹属于一位63岁的江西男子——艾红光。
尽管警方已经掌握了确凿的指纹证据,足以将艾红光与这起尘封了31年的案件紧密相连,但鉴于案件时间跨度之长,嫌疑人的供述对于案件的最终定性依然至关重要。
这不仅关乎法律的公正裁决,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一种交代,对社会正义的一次扞卫。
艾红光在被捕后,面对铁证如山,初时选择了矢口否认,坚称自己从未踏足过上海这片土地,企图用谎言掩盖真相,逃避法律的制裁。
然而,在警方专业的审讯策略和强大的心理攻势下,他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最终松动了口风,承认了自己确实在上海犯下了一桩罪行——用电击方式伤害了同屋的旅客。
这一供述,无疑是对警方前期调查工作的有力印证,也是案件侦破过程中的重要进展。
然而,正当警方准备根据艾红光的供述进一步展开调查时,却意外发现了他交代的案发地点与实际情况存在显着不符。
这一细节上的出入,立即引起了警方的警觉,他们意识到,艾红光的供述可能并非完全出于自愿或真实,而是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影响或误导,亦或是他试图通过模糊事实来转移警方视线,逃避更严重的法律责任。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转折,警方并未轻言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追查真相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