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听完了整个流程,十分怀疑地问道:“这豆腐发霉了还能吃吗?小义你千万要搞清楚了,万一吃坏了人,我们可赔不起。”赵鸿仁和王庆禄两人也满脸疑虑地望着赵鸿义。

“这个你们大可以放心,我敢保证必然是可以的。只是你们做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卫生,若是你们自己拿不准,就让我来看看。还有,每做好一批之后,也要自己试过没问题了才可以往外买。”赵鸿义严肃地对几人嘱咐道。

赵鸿仁答应道:“这个我一定会注意的。”

“那这事就这么定了,豆腐你们可以去找豆腐西施买,不用样样都自己做,这样可以省不少功夫和时间。”赵鸿义又吩咐道:“但是豆腐发霉这一步是关键机密,全部要由我们自己人来做,千万不可让外人知晓。”

三人一起点头称是,表示要坚决保守秘密。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八月份也过完了,到了九月。赵鸿义已经把三万多字的《孟子》也背完了,刘夫子开始给他教授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好在这部书是对《四书》的注解,赵鸿义能背诵《四书》算是已经有了比较深的功底,学起这个来就相对容易了一些,不然光凭二十八万的总字数就能把赵鸿义的雄心万丈给浇灭。

而刚开笔学写八股文的赵鸿义对这些之乎者也的古文写作还是很不适应,因为古人的语句都比较凝练,用后世的话来形容就是“字少事大”。

这是由于自古以来的信息载体,无论是最开始的竹简还是后来的纸都比较贵,使得古人养成了惜字如金的习惯,尽量用最少的文字来记录尽可能多的事情。

这让习惯了后世那种长篇大论的赵鸿义很是头疼,更不用说八股文还要讲究语句对仗工整,还要合乎音韵格律,这些变态的要求让赵鸿义快要抓狂了。所以现在他写出来的文章简直就是狗屁不通,不堪入目,刘夫子看了都直摇头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