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盘龙之屈

江河百川 野生草 3400 字 7天前

皇宫

盘龙殿正殿

南宫典甯目视着,跪在眼前的雨莎和罗琪道:

“朕和皇后都知道,你们是张烈尧派来监视的人,但听安阳说,你们也是出生乡野的苦命人,所以朕和皇后,不打算追究你们,但是以后该怎么做,你们最好想清楚了!”

“皇后怀孕喜好清静,没有什么事,你们在院子里自己玩耍,不用去伺候,也不要去打扰!”

“好了!朕想说的就是这些,你们退下吧!”

两人回应道:

“是!”

两人走出门来……

安阳站在门外……

两人向安阳行礼道:

“安阳公公!”

安阳道:

“你们随杂家来,杂家有话要对你们说!”

两人回应道:

“是!”

盘龙殿院子里

安阳面对雨莎和罗琪站着……

安阳道:

“杂家从六岁开始陪伴南武帝,南武帝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时,把南高帝托付给杂家和无声。”

“高帝气魄非凡,所有人都夸赞,乃是南高祖转世!”

“南高帝不幸突然驾崩,杂家和无声,又陪伴着皇上。”

“虽然皇上自小,被白昀飞胁迫,被长胤达威逼,但仍然顽强的坚持着,想要努力振兴南国。”

“可是总有些人异想天开,以为把皇上控制在手里,就可以只手遮天!”

“你们两人都是从乡野进宫来的,百姓们经历了些什么,你们都经历了些什么,你们或许都知道。”

“可你们是否知道,皇上都经历了些什么?”

“四岁咿呀学语之时,皇上不得不登基称帝!”

“每个皇子六岁,开始请先生教学。”

“可是白昀飞不让春宁太后,给皇上找帝师。”

“杂家和无声,看在眼里,心里着急,但无奈之下,只好一人把风,一人悄悄的教皇上读书习字。”

“而且还要交代好皇上,千万不能让除了杂家和无声以外的人知道,皇上早已开始学习的事实!”

“好不容易找到机会,杂家和无声,带着皇上去投奔长胤达,原以为找到了救兵和靠山,没想到却招来一只猛虎!”

“为此……杂家和无声悔恨不已!……”

“张烈尧借着十二诸侯,会盟征讨长胤达,悄悄的把皇上和文武百官,转移到云端城里。”

“看到这座皇宫时,杂家和无声,还有文武百官,心里对张烈尧都是万分的感激。”

“可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事态平息时,张烈尧人前人后,说话做事,都是把皇上放在前面。”

“可实际上任何决定,只要是张烈尧站出来说一个字,没有人会反驳一句!”

“杂家和无声,还有皇上,这才知道,或许又上了一条贼船!”

“杂家今天跟你们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们,我等虽然是伺候皇上和皇后娘娘的奴才,但也要把自己当做一个人!”

“作为一个人,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罗琪跪下道:

“安阳公公训斥得对!奴才明白了!”

雨莎跪下来道:

“奴婢明白了!请安阳公公放心,日后奴婢一定会忠心皇上和皇后娘娘!”

安阳道:

“明白就好!你们起来吧!”

两人回应道:

“是!谢安阳公公!”

盘龙殿偏殿

花诺芊半靠半坐在软榻上……

盛国安坐在软榻旁的座椅上,为花诺芊诊脉。

诊脉完毕后

盛国安点头道:

“皇后娘娘的脉象越来越好了啊!”

花诺芊脸上浮现一抹笑容道:

“盛太医果然医术高明,哀家和腹中孩儿,全仰仗盛太医了!”

盛国安道:

“皇后娘娘谬赞了!这都是臣的本份!”

盛国安站起来,走离软榻几步,跪下来道:

“皇后娘娘,臣有罪!”

花诺芊疑惑的问道:

“盛太医何出此言?”

盛国安道:

“启禀皇后娘娘,丞相:郭煊琅,和吏部尚书:李金龙,两人都是忠君爱国之臣,所以臣自作主张,将皇后娘娘所言之事与他们两人商量,未曾事先向娘娘禀报,还请娘娘恕罪!”

花诺芊道:

“盛太医把哀家的事放在心上,愿意为哀家分忧,乃是哀家之幸,皇上之幸,盛太医无罪,请快起来吧!”

盛国安道:

“谢娘娘!”

盛国安站起来后……

花诺芊问道:

“盛太医,不知丞相和尚书大人,对哀家之事有何看法?”

盛国安迟疑的道:

“回禀皇后娘娘!郭丞相和李尚书,觉得张烈尧的想法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张烈尧的夫人也经臣确诊怀有身孕,而且时间十分巧合的近乎一致,所以张烈尧或许是想,等待皇子降生之时……实施偷龙转凤之举……用自己的孩子和皇子兑换……”

花诺芊惊呼道:

“这怎么可以!……皇子乃是皇家血脉,是南国未来的储君,怎么可以用张烈尧的孩子来换!”

小主,

盛国安急切的道:

“娘娘切莫动怒,以免伤了腹中胎儿!”

花诺芊缓和一下情绪道:

“多谢盛太医提醒!”

盛国安道:

“此乃臣的本份!”

花诺芊道:

“盛太医,刚才说有两种可能……那另一种可能是什么?”

盛国安道:

“另一种可能……是等待皇子出世后……伺机……将皇上除去……保皇子登基……”

花诺芊惊呼疑问道:

“什么?……张烈尧有这么大胆吗?……”

盛国安道:

“张烈尧手里有百万兵马……南国的命脉全握在他的手中……虽然南国民风淳朴,多数朝臣都是忠君爱国之士,但是自从南高帝驾崩后,南国先后被白昀飞和长胤达祸害!”

“那两人一个比一个残暴,黎民百姓和文武百官,担惊受怕几经波折……好不容易才盼到平静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