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两人问道
“好,就让我和闻大人亲自来验证”
说着走到了前面
闻人礼那花白的胡须却开始微微颤动起来。
这位向来以耿直刚正而着称的老臣,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遥远的过去——儿时那段跟随父母四处逃荒的艰难岁月。
那时,饥饿如影随形,死亡近在咫尺。在最困苦的时候,是那位慈祥的祖母,将最后的半个馒头塞进了他的手中,然后默默地吞下那难以下咽的观音土,最终离开了人世。
回忆至此,闻人礼不禁眼眶微红,心中感慨万千。
“好,下官这就和李尚书一同亲自称重!”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翻涌的情绪,沉声应道。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整个场面紧张而有序。
没有人敢有丝毫懈怠,更没有人缺席这场至关重要的称量工作。
几位负责司农事务的官员们手捧着厚厚的账册,在那一个个高耸的粮垛之间来回穿梭忙碌着。
他们早已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衣衫,在后背上洇出一片片深色的痕迹,仿佛一幅生动的劳动画卷。
每当有人高声报出一个新的重量数字时,司农寺主簿便会迅速提起手中的狼毫笔,在洁白如雪的宣纸上重重地一顿,留下一个醒目的墨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墨点越来越多,逐渐汇聚成了一串长长的数据链。
起初,在那不绝于耳的反对声浪之中,“定是算错了”
这样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然而,随着一袋又一袋粮食被准确无误地称重记录下来,这些声音渐渐地弱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这袋还没称呢”之类焦急的催促。
到了最后,整个现场只剩下了此起彼伏的抽气声,所有人都被眼前惊人的数量所震撼。
"两千四百八十七斤......"李尚书扶着粮袋起身时踉跄了一下,夕阳将他佝偻的身影拉得老长。
闻人礼正盯着秤杆末端的星刻,浑浊的眼中映着最后一缕霞光:"五千三百一十二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