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科举刚刚进入尾声,董魁忙碌了一个多月才逐渐轻松下来。
不过本已经快到了会试放榜的日子,中榜的学子名单也已经拟定,上头却忽然来了几道旨意,不仅要董魁临时加进几人,还硬生生将一个本是头名的学子成绩与姓名,硬生生换到了另一人头上,还让董魁好一阵纠结为难。
董魁的上司只有丞相陆文桢与皇帝李承安。
作为老派书生的代表,陆文桢的清廉有口皆碑,自然不会是他的暗中授意,这种明目张胆的徇私舞弊,也只有皇帝旨意,董魁才敢如此放肆行事。
当榜单放出之后,那名被顶替姓名与成绩的学子确实来闹过,可他人微言轻,又毫无背景势力,最终也只是黯然而归。
做了这种事,董魁自然是心中愧疚难安,毕竟自己当年也是走这一步来的,看见这名落魄的学子,他又何曾没有看见自己年轻时的身影?
而且不止此次开科,往年科举,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情形出现,只是没有这一次动作大罢了,毕竟硬生生将会试头名给偷梁换柱般替换掉还是头一次。
不过这一次董魁应了上头的指令,做成了此事之后,心中竟有些惴惴不安,总觉得似有不妥,好似要出什么大事。
董魁自然不知道,这一次的科举徇私案,被他未来的女婿,推到了自己又看好、又畏惧的程家小王那儿,要不了多久又是一桩惊动天下的丑闻大案。
在李潘将王尚可推荐给程不器之后,这一桩惊天动地的科举徇私案,正在一天天暗中发酵,而彻底激发此案的导火索,则是李承安亲自主持的殿试。
会试之后,皇帝亲自在承德殿主持殿试,考究中榜贡士的才华能力,最终定下三甲。
董魁身为礼部尚书,科举前后一应事宜多数都由他一手操持,多年来数届考过,除开他不能谨守公平公开原则以外,也还算是兢兢业业。
而程不器在知道了王尚可这一事之后,最初只是出于李潘的面子原因,与对王尚可的同情,答应帮他暗中查访一遍。
但在此后又向莫九千仔细请教了大周科举制度之后,生出了别的心思,一套针对礼部上下的算计慢慢展开,而程不器当先要动手对付的就是这位礼部尚书大人。
不过介于董蕙儿的面子,尤其是董魁还很有可能是李潘的未来岳父,程不器针对他的一些动作亲善许多,不似对付段成天那般,只给出臣服妥协或者去死这两条路。
程不器一边先让莫九千派人暗中查访,一边操心还有不到半月时间就要如期举办的‘中秋四国大诗会’,而当下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人员不足。
举办诗会很简单,重点在于有没有人来,不管是参赛还是观赛,都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一点程不器很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