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几日西门里周遭人影密集,县尉、砦官、都头一众分别带人沿道、林、河、山搜捕行凶匪人,但声势浩大却无实获,最终县衙出了公告,言明贼人已逃往他地。
此日,全绩三人照常去城东学院读书,乡里土道上时常可以看见役卒巡逻,算是县府安抚人心的手段。
三人行至当初匪贼杀害徐保的地方,赵氏兄弟不由的加快了脚步,皆不愿再回忆此事。
全绩则扫了几眼土道上的污红渍,那夜发生的一幕幕清晰浮现在脑中。
“五哥,快些走,要误时辰了。”
“嗯,来了。”
全绩大步追赶二人,道间微风吹拂几根枯草落在了那污渍间。
半个时辰后,学院正门起了热闹。
舍中讲书与一老秀才起了争执,讲书一脸鄙夷的抬手驱赶白襕衫老者:“你也是个读书人,怎这般不要脸皮?”
“讲书此言差矣,会稽名望创办义舍,旨在匡助学子,学生讨些赶考路费,怎就成了无礼之举?”老秀才身后跟着两位粗布短衫者,一人背书笈,一人持行杖,看似是老秀才的随从。
“别人应贡举,两三次不成也就罢了,你这三十年间来了六七遭,还好意思张口吗?”讲书第一次见这老秀才还是在学院读书时,现如今他都当了十年讲书,老秀才还在锲而不舍的考科举,且次次去春闱,都要来学院乞讨一笔路费,俨然已经将此事认作理所应当。
“学生这第七次必中,旁人还没这本事呢,等学生带上状元花,饮了琼林宴,定忘不了学校资助之恩。”老秀才故作高声,似乎想引来更多人看自己的笑话。
其实老秀才说的不错,放在一般人身上确实没有这个本事,赵宋的贡举分为解试、省试、殿试,每三年一举,从解试开始就不实行累名制,只要殿试未通过,便需从头开始,三十年间能走七次临安府的考生也算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