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

盖州传 于学忠 770 字 7天前

隋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丽,当高丽逾败时,隋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举兵反隋,炀帝回师退兵。翌年,隋炀帝第三次发兵亲征高丽,大军所向披糜,“将趣平壤,高元震惧”。遣使乞降,炀帝班师。

春日的阳光本应温柔地洒满大地,给予万物以生机,但在辽东的战场上,却是一片肃杀之气。隋炀帝杨广,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身着铠甲,立于高坡之上,远眺着高丽国的城池,眼中闪烁着不灭的征服之光。他的身后,是数十万大军,旌旗蔽日,战鼓雷动,仿佛连天地都为之色变。

“陛下,我军已逼近高丽都城,只需一鼓作气,定能将其攻克!”大将宇文述策马而来,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与自信。隋炀帝微微点头,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仿佛胜利的果实已近在咫尺。

然而,就在这决战前夕,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战场的宁静,一名斥候满身尘土,跌跌撞撞地冲进中军大帐。“报——!陛下,急报!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声势浩大,已有多地响应!”

“什么?杨玄感反了?”隋炀帝闻言,手中的酒杯猛然落地,清脆的碎裂声在寂静的大帐内回响,如同他此刻破碎的心情。他猛地站起身,怒目圆睁,仿佛要将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一眼洞穿。但愤怒之后,是更深沉的忧虑与思索。

“杨玄感,朕待他不薄,他竟敢如此背叛!”隋炀帝喃喃自语,随即转身望向远方的高丽城池,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场战争已不仅仅是疆域的扩张,更是对帝国稳定的一次考验。

“陛下,国内局势危急,若不及时回援,恐生变故。”谋士虞世基上前一步,低声提醒。隋炀帝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脑海中快速权衡着利弊。他仿佛能听到中原大地上,那些因连年征战而疲惫不堪的百姓的呻吟,也能感受到杨玄感叛军那熊熊燃烧的怒火。

夜幕降临,隋炀帝独自站在营帐外,望着满天繁星,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作为帝王,每一个决定都关乎国家的命运,百姓的安危。继续攻打高丽,或许能成就他的千古霸业,但国内的叛乱若不能及时平息,帝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传令下去,即刻回师!”终于,在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后,隋炀帝做出了决定。他的声音虽轻,却坚定无比,仿佛能穿透夜色,直达每一个将士的心中。

“陛下,此举恐会令前线将士寒心,且高丽之患未除……”宇文述闻言,面露难色,试图劝阻。但隋炀帝只是轻轻摇了摇头,目光如炬。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朕更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失民心,纵有万里江山,亦难守。”隋炀帝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与无奈,却也透露出他对国家和百姓深沉的爱。

大军开始撤退,沿途的景象却与来时截然不同。春日的辽东,本应万物复苏,却因战争的洗礼而满目疮痍。隋炀帝坐在马车中,透过窗帘的缝隙,望着窗外那片荒芜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

“陛下,杨玄感叛军势大,我们需尽快赶回中原,稳定局势。”虞世基在一旁提醒道。隋炀帝点了点头,但心中却充满了对未知的挑战的忧虑。他知道,等待他的不仅仅是平定叛乱那么简单,更是对帝国未来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重建。

随着车队缓缓前行,天空突然下起了细雨,仿佛连上天也在为这片土地哭泣。隋炀帝望着窗外朦胧的雨幕,心中默念:“愿此雨能洗净一切尘埃,带来和平与安宁。”

回到中原,隋炀帝立即投入到平叛的战斗中。他亲自指挥大军,与杨玄感叛军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在这场内忧外患的考验中,隋炀帝展现出了他作为帝王的坚韧与智慧。他深知,只有赢得民心,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经过数月的激战,杨玄感叛军终于被彻底平定。隋炀帝站在废墟之上,望着这片曾经繁华如今却满目疮痍的土地,心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深深的痛楚。他明白,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帝国未来的一次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