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大姓归心,则南中平复,指日可待也!眼下兵精粮足,北伐之期当不远,不远矣!”
诸葛亮摇动扇子,笑而不语。他知道刘备需要时间消化这许多好消息。
刘备踱步好一会儿,似乎又想到一事,猛地顿住,皱眉道:
“只是孙权那厮居心叵测,我军北伐,益州空虚,难保其不会再行背后捅刀之举。”
诸葛亮道:“方才说到吴侯欲向曹丕讨封吴王之位。曹丕命其送子到洛阳为质,吴侯诸般推诿,事魏不恭,一来二去,曹丕甚恨之,两家芥蒂颇深。又闻,魏之曹真破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胡联军,业已讨平凉州,曹丕欲令曹真班师回朝,督中外军事。以臣观之,曹丕有伐吴之志亦,所患着,唯陛下趁势北伐矣。”
这便是三国鼎立之特点——汉欲伐魏,担心东吴趁虚而入;魏欲伐吴,也担心蜀汉趁势北进。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除非其中一方有实力同时吞并两方,或者两方立下牢靠的同盟,共同对付另一方,这才是出兵的前提,否则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单方出兵。
刘备当然深谙此理,颔首之余,疑问道:“如何方能打破僵局?”
诸葛亮朗声道:“臣有一计,许可令曹丕减轻对益州之戒备,放心进攻东吴。”
刘备双目精光毕露:“计将安出?”
诸葛亮道:“将南中之乱的消息,小而大之,广而告之,通过细作、商贾大肆播于天下。”
刘备迟疑道:“为何数月之前严令各部官员保守秘密,今日却反其道而行之?”
诸葛亮沉声道:“《孙子》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昔日南中之乱仓促而起,平复不知所期,又值魏吴交好,臣只能令各部官员保守秘密,为的是不让魏吴两家联手,趁势来欺;而彼一时,此一时,如今叛乱将息,魏吴生隙,正好以弱示之,令其放心争斗。倘若此计成真,曹真既入洛阳,则雍凉空虚,陛下若至,当可传檄而定。吴侯亦忙于应对曹丕,更无进取益州之力矣。”
“好!好!好!”刘备骤闻北伐在望,胸间似烧起火来,激动之下,直说了三个“好”字。
诸葛亮又道:“若臣示弱之计能侥幸瞒过曹丕,剩余之关键,便在于姜维。观其南下以来,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心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也,又兼其熟知雍凉形胜,北伐先锋之选,不做第二人想。以臣之见,曹丕发兵攻吴之际,便该是姜维平南归来之时。只是此间火候,不徐不疾,甚难拿捏,也不知其能否达成。”
还不及刘备说法,刘禅忽起身,大着胆子道:“请父亲和先生放心,姜将军定当不负所望!”
“哦?”诸葛亮望着刘禅,笑道:“太子对伯约可是信心十足啊。”
“不错!”刘禅站直了身子,正色道:“姜将军从不曾教我失望,我对姜将军既敬且爱,万分信任,就好比,父亲对先生之信任一般无异。”
诸葛亮闻言,下意识向刘备望去,正见刘备目中含笑,也在看他。
大笑间,刘备走到刘禅跟前,本想拍了拍他的脑袋,停顿了半息,终于还是落在他的肩膀。
“你说的不错,为父对军师,也是既敬且爱,万分信任……我的阿斗,终究是长大了……也罢,你既如此看重伯约,等他凯旋,为父封他做太子少傅,加当阳亭侯可好?”
刘禅忙不迭点头,心中亦暗自发下宏愿:
“姜将军,你可千万莫要让我父亲失望,定要早日凯旋,助我父亲北伐,遂他毕生之心愿。我虽不能封你官爵,但若有所求,必倾我所有,竭力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