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由是不费吹灰之力,尽取关中民心,聚州兵数万,择其精锐,取锐士三万。
等姜维携命令赶到长安时,长安城下义勇大军业已云集,诸葛亮仿佛早已算到他会到来,笑盈盈道:
“今吾援军已成,只消训练上几日,便可出征,若妥加指挥,曹真大军不足为虑矣。只是关中初定,根基未稳,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吾有一计锦囊,托伯约捎于陛下,以供参详。”
因长安人手紧缺,姜维便受诸葛亮委托,花了数日功夫,将这些义勇军粗粗编练一番,教导了令行禁止之后,带着诸葛亮筹备好的各色旗帜辎重开拔潼关,终于赶在开战之前,及时抵达。
娓娓道完,姜维将锦囊奉上,刘备接过锦囊,动容道:“真孔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着实做了一切,对此朕甚至不敢有所期盼……”
刘备深受震动,还来不及回过神拆看锦囊,关下有几名义勇兵业已发现城头上有人,遂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起来。
姜维索性上前一步,扶着城垛,朗声喊道:“陛下已至,各位请来参见!”
及见正主登场,关下所有人不约而同将目光往上投视,场面顿时安静下来,不复初时喧杂。
“快,随我下楼迎候!”
刘备深吸一口气,略平复好内心激荡,快步走下台阶。
夜深雾重,露水凝在众人衣甲,染上一层白色的寒霜,但无人稍动,所有人面上皆饱含期待,仿佛感受不到半分的寒意。
火光摇曳,火盆里的木柴烧得噼里啪啦作响。
城关大门徐徐洞开,人群之首,一名老者大步而来,推金山、倒玉柱拜服在跟前,口中高呼:
“冯翊郡董氏,率郡中义勇,参见陛下!陛下北逐匈奴,阖郡上下,感念陛下恩德,今践行诺言,赶来投奔陛下麾下,万望准允!”
话音落下,跟在他身后的数千民壮齐刷刷跪伏余地,动作整齐,目光坚毅,显是没有一丝犹豫。
刘备认出这名老者是来自冯翊郡董长老,还有几名冯翊郡当地官员——这些人曾在大军击破匈奴、南返长安的途中,组织郡民箪食壶浆迎候,故而十分眼熟,冯翊郡故人身后,虽然都是陌生面孔,但不难猜出,这些都是其余各郡的官员、郡望,眼下这些人正不畏艰险,率着郡中子民襄助王师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备只觉鼻梁一窒,搀起了冯翊郡的董老,然后迎着后方诸人注视,不住拱手,顺着走下去。
他每走到一处,就有一郡义勇顺势跪下,人群直如恍如波浪汹涌,此起彼伏,每伏倒一处,便有一处呼唤响起。
“京兆郡义勇,参见陛下!”
“扶风郡义勇,参见陛下!”
“北地郡义勇,参见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