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欣自幼与咸富帝奕詝一同成长,但是却很早就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明和才干,而且文武双全。因此,不仅深受德光帝宠爱,更被其寄托以厚望。
但是德光帝的观念限制了他的格局,最终在选择继承人的方面犯了一个错误。面对国际竞争激烈,世界极速发展的环境,尤其是已经经历过福寿膏战争之后,德光帝居然还固守着重嫡轻庶,重德轻才的观念。最终选择了比较会作秀的皇四子奕詝继承皇位,是为咸富帝。
但是德光帝毕竟看重奕欣的才干,这是实打实装不了的。于是德光帝在立奕詝为帝的同时,也遗诏奕欣为恭亲王。以传位遗诏的形式,被册封为亲王的,在黛青王朝的历史上,奕欣是唯一的一个。
德光帝的意思很明显,应该就是希望奕詝继承皇位,但是又以奕欣为首席辅政宗王,兄弟合力或许可以使黛青帝国走出当时的低谷。但是德光帝显然忽略了权力的反噬力,坐上帝位的奕詝,再也没有有了儿时的兄弟情深,反而对奕詝百般猜忌。虽然也勉强让奕欣在总理各国事务处做过一些事情,但是绝然不让奕詝做辅政大臣。不仅不让奕欣辅政,还屡次削减他的权力,甚至将奕欣免职。最严重的时候,咸富帝居然让早已成年的奕欣重新回到皇族学校,跟一群小皇子皇孙们读书学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就不仅是一种打压,更是一种人格上的污辱了。
兄弟之间虽然没有撕破脸,但是已经被权力和欲望撕开了一道无法复合的裂痕。
而没有奕詝辅佐的咸富帝,单纯依赖自己的心机,在与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一路狂奔,撞了个头破血流,最终一败涂地。
终于,咸富帝的小心机彻底搞砸了外交内政,在太平光明国还没有平息的情况下,吉利-兰西两国联军攻入京师,面对真枪实弹的侵略者。咸富帝知道自己的小心机一点用都没有了。于是做出了一个黛青自开国以来所有君主从未有过的举措,抛弃自己的首都、人民和宫殿,以狩的名义逃到了承德。
但是这个时候的咸富帝却想起了自己这位才华横溢的六弟,于是任命奕欣为全权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负责与来犯之敌谈判。说到底,就是让奕欣替自己背黑锅。奕欣临危受命,只能与列强签订城下之盟《京师条约》。次年咸富帝因为纵欲过度驾崩。在临终的遗命中,咸富帝给唯一的儿子,也是唯一继承人,年仅六岁的载淳设计了一个两宫加顾命八大臣的辅政格局。两宫就是东慈和西慈,虽然地位最为崇高,但只有最终批示权,没有直接提出政治主张的权力。
可以提出政治主张的,是顾命八大臣。顾命八大臣正式称谓是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为: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
咸富设置的这个权力模式,很莫名奇妙。八个顾命大臣,或为外臣,或为远支宗室,之前都不曾有过突出的业绩,在朝中的资历、根基、影响力都非常有限。这些人之所以得到如此大权,唯一的原因主要和咸富帝个人的关系处理得好非常好。咸事帝是个短命皇帝,更是一个短视皇帝。他死到临头心心念念的,并不是如何把重新复兴国家,而是如何防止自己六弟以及其他有才能的王公大臣篡权权力。
但是咸富帝千算万算,却忽略了大局,忽略了形势,忽略了人心。丰富帝活着的时候,他是皇帝,他要宠信谁,没有人能阻止。可是他一死,他原来重用的这些人根本就不具备掌握整个朝政的能力和资质,出问题是必然的。
果然,奕欣在得知自己被排除在权力之外,便联合两宫太后,率领近支宗王和掌权的公王大臣发动兵变。一战之下,顾命八大臣或处死,或免职,权力一下子又落到了两宫和近支宗王的手中。而作为事件的实际谋划和指挥者,以及近支宗王中杰出者,被授议政王的头衔。奕欣基本上获得了之前咸富帝授予顾命八大臣的各种权力。确立了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议政辅政的权力格局。
这个时候的奕欣,可以说是整个大清帝国实际权力最大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