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会想:‘取长补短’,就像六叔说的那样‘师夷之长以制夷。’这有什么不对吗?难道,他身为夷人,所以怕朕学会了制他的母国?”
“如果那样,他还教你这些干嘛?难道您没发现,他就是在引导咱们想到这些问题吗?只不过,您的问题直接问到了点上,如果他要回答,那就只能公布最终标准答案。而如果他公布了标准答案,那您就不会自然的思考了。那么,也就不符合他的教育宗旨了。”
“他的教育宗旨?”
“我听我姨父说过,李师傅曾经对他讲过,在他看来教育最关键的目的就是‘使人独立思考’。”载汲神秘的透露道:“而且,国家选才乃是大计,黛青入主中土以来,依中土旧制,以科举取士。二百年来于黛青已成‘正途’,与中土则为千年古制,朝堂之上,几乎皆以此进身。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李师傅直接说出西洲的取才之道,您肯定会想要学是真的,但是也一定会跟满朝的大臣们产生矛盾。那又岂是李师傅所愿意看到的呢?”
“可是,难道他就愿意看到朕对对此一无所知吗?”
“他知道,你不会轻易放弃的。再说,不是还有我吗?他是西洲夷人,这些话,他说,难免会有失公允,但是却会给您造成认识上的限制。不如我陪着您慢慢的了解,研究。这样您反而了解得更全面也更平衡。”
“你说的也是”载湉点也点头。的确,在见识了西洲的很多技术之后,载湉已经对西洲有了近乎完美的幻想。这个时候,如果李伯约向他介绍了西洲的选才制度,他一定会有意效仿的。而且这种想法会非常坚定。
但是现在听载汲讲,就不会有这种感觉。
毕竟载汲是自己的兄弟,同为黛青皇族子弟,而且比自己还小。尽管自己对载汲非常信任,但是载汲说的事情,他总还是要有所保留的,至少会认真的思考是否合理。
“李师傅,果然良苦用心。”光统帝听了载汲的分析,内心非常感动。
“所以,回到刚才您问我的问题‘除非您成为像诸葛孔明那样才能使黛青不至于落后于世界列强吗?’依我看来,即便是诸葛武侯恐怕也不行呢。要知道,孔明六出岐山,难免无功而终?说到底,以蜀汉的国力,即便再多的机巧,还是是拼不过曹魏的。”载汲侃侃而谈道:“其实,不知您注意到没有,中土的很多英雄、强者,名人,都是不成功的,也就是所谓的‘不以成败论英雄’吧。可是他们的精神虽然自有伟大之处,但是失败就是失败啊,那么多失败者因为种种原因被后世推崇效法,难道就能让后世学到成功之道吗?”
“所以,”载汲突然正色道:“臣弟恳请陛下收回前言,万不可以诸葛孔明为推崇。否则我黛青恐有蜀国之危啊。”载汲说完,恭严肃的向光统长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