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次花旗国多个企业联合行动,在黛青开办了几所面向底层体力劳动者的工人学校。这些学校同时教授黛青文字和花旗国文化。当然,这些学校并不是以推广文化为主要目的,只是在给学员一些最基础的文化之后,才能传授他们工业操作的技能。比如,至少他们要看得懂图纸,听得懂一些基本的工作术语吧。
这些学校都是速成班,半年左右就可以出徒了。只要一出徒,就会到花旗国在黛青开办的工厂去上班,至于待遇方面,相对于大多数黛青体力劳动者简直是太高了。
在当时,一个勤奋而成功的农民,一年只能收入十两至二十银子,而一个码头上的苦力,一年最多只能赚到四五十两银子。
而一旦进入花旗国人开办的工厂,收入则是一年五百两纹银。
而且,还是按月定期发放,非常稳定。
可惜,要求也很高。
小主,
身强体健不说,还要有一定的文化才能。而且必须能够同时掌握得了基本的黛青和花旗两国的工业环境语言才行。这一下子,就把很多人给卡在外面了。
而能够入选的,当然也是普通底层人中的天花板了。
本来,这些人也是有潜力向上发展的,只不过黛青原本的大农业环境,很难为他们提供机会。而现在,他们得到了这个机会。
花旗国投入大量资金在黛青开设工厂,当然不可能做赔钱生意,事实上,虽然他们给予黛青工人的待遇很好,但实际上也只是花旗国本土工人待遇的一半而已。
不过,考虑到各种原因,这个消息是被低调处理的,大部分花旗国本土的人并不知道内情。
按照海狮伯玺天德的指示,花旗国只是名义上放了一笔贷款。开办工厂什么的,都是由那些黛青留学幼童充当顾问,再由那些旅居侨面出头作为代理人出面。
总之,真正的花旗国人,几乎是不露面的。
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国内的工人注意不到这些远在大洋彼岸的“花旗国企业”,否则,这些人会以“资金外移”和“分割就业机会”为由通过他们的组织和代理人,给当局施加压力的。
而既然要把事情做圆,花旗国一国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当然不能吃独食,否则就很容易穿帮。在花旗国金融家的带动下,西洲列强的企业也纷纷被拉下了水。于是,这些在黛青开办的新企业,不仅都是多国共同出资,而且往往套了好几层的壳。内部资金构成,极其复杂。
既然反正套了很多壳,当然也就不妨再套一层黛青本土的,毕竟对于黛青人来说,直接跟洋鬼子打交道,还是非常的不适应的。如果包装成黛青本土的企业,那就讨好得多了,不仅工人会更听话,而且生产的商品也会更容易打入市场。
这个好主意是谁想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