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由食指大动,只是有过上次老楴的前车之鉴,这次先饱餐了一顿,才敢开泡。
洗过一遍茶,第一泡照例色香极其浓郁,呈深褐色,灯光下隐隐发亮,入口浓稠、厚重、爽滑,略带一丝清苦,一杯下肚,竟然连连打嗝,口腔略微发麻。连饮几杯,感觉有股暖流在冲刷自己的肠胃,又打过一串嗝后,身体微微见汗,竟然觉得有些轻快,像做过一次桑拿。
或许这就是普洱的魅力所在,如同一个经过岁月历练的女子,第一眼望去,貌不惊人,可花心思慢慢品味过后,就会品出她得好。一旦食髓知味,就再也放不下了。
我的茶瘾或许就这么被勾出来了,抱拙老师真是害人不浅呀,哈哈。
喜欢上喝茶之后,没事就喜欢到网上或者熟识的小店淘点茶器。很多瓷器精致素雅,如甜白瓷、青花、汝窑等;有的很色彩奔放,如钧瓷;还有的看着斑斓夸张,如建州窑的兔毫、天目。
而好的瓷器多会和窑变、柴烧联系起来。看过点资料,因为是柴烧,不可控因素太多,往往要等烧好之后,才能知道烧出来的东西到底什么样,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因为一窑瓷器是成失败,是漂亮还是丑陋,要看老天爷的意思,所以很多人又把这类瓷称作天工造化。
从机器制作到手工,然后再到天工,瓷器越来越珍贵。可如果仅仅从实用和美观的角度上看,机器制作、煤气窑烧制的瓷器远比后两者出色。
喜欢手制,应该是喜欢瓷器中蕴含的制瓷人的个性、灵性和个人追求。喜欢天工,是不是也蕴含着人们对老天爷的敬畏呢?
在手工和天工之间,还有一类仿生瓷,是人模仿自然界的景物造出来的。汝窑中的天青色,就是模仿“雨过天晴云破处”之后的色彩。汝窑珍贵,除了它极致内敛温润的美之外,是不是也包含着人对自然的崇拜?
美学中蕴含着哲学,从千杯一面到个性、灵性,然后再到敬畏天地,是不是也暗示了人从模式化生存到追求自由,然后到皈依的过程呢?
我个人的欣赏水平还只是到手工制作的地步,至于说天工,见得少,也实在看不懂。看过一些号称柴窑的东西,总觉得刻意。有次在一台湾人开的小店里看到一款据说是着名匠人烧的柴窑茶盏,价格高得匪夷所思,可东西故作扭曲斑驳,看着毫无美感可言,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坨,就像石器时代野人做的陶土器。我当时就想:我还不如弄几个橘子壳晒干做茶杯呢,比你的可自然多了。
丫头老笑我喜欢瞎想,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喝茶就喝茶,茶杯就茶杯,哪有那么多讲究。也对,喜欢就好,刻意想太多,就没乐趣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喝茶去了.......
在网上淘了一个豆青小紫砂君壁壶,只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