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银币

殖民大明 尚大嘴 2181 字 7天前

很多明朝商人看到银币价格上涨,就不停的在囤积银币,卖出白银,结果就是银币币值一直在上升。

破虏堡的银币制造精美,规格统一,重量统一,币值合理,耐磨,不易氧化等特性迅速占领了整个北方市场,关键是这些银币购买破虏堡的货物都是打九五折。

现在破虏堡所有的商品都使用银币进行定价的。

银币到了破虏堡换银子不需要收取火耗。

世面的其他杂色银子换成银币都需要根据银子成色收取不等的火耗。

很快有些商人发现从破虏堡换的银子都是99%以上的银子,而且全部是标准的一两的扁条状银条,每十六两(一斤)还送一个专用纸盒。方便储存,就算明朝人必须用剪子剪碎使用,也很方便。

实际上,这个时候王鼎已经在考虑发行银元券了,银币还是很沉的,差不多二十枚银币就是一斤多了,携带使用是很不方便的。

现在破虏堡的银币价值主要是靠破虏堡的货物进行支持的,而破虏堡的货物依靠的是后世的工业制造体系,对于后世一整个世界来说,破虏堡这点采购量来说,几乎就是九牛一毛。可以说随便哪个国家都能买到这点货物。

还有就是白银在两个世界本身就有有十倍的利差。

后世一两银子(明朝一两银子大约37.5克)价值200元左右,这些银子而在明朝差不多能够购买价值两千多华夏币的商品。

在后世银子价格下降,是因为在后世出现了新的技术,采用电解银的方式,可以从许多银的伴生矿中提纯出来银子来,赵大强就建议王鼎购买一套电解铜的系统,这样就可以把现在市场上的铜币都回收重炼一遍,据说里面的银含量不低。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赵大强就是个在机械厂干过的修车工,玩机械还行,化工这些是真的不懂啊。化工这个行业属于这个时代的高科技,可不是靠着一腔热血就行的。

随着化工原料的缺口越来越大,特别是三酸两碱的缺乏,很多炸药的生产都出现了问题。而且这些关于炸药的原料在后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受到控制的。大量购买是不现实的,最终还是需要破虏堡自己生产。

而且赵大强给王鼎建议是找一个化工方面的人才,实在不行一个团队也行,再不行甚至可以考虑绑架。

王鼎给老海下了高薪招聘金融,电子信息,化工方面人才的任务。先把资料送来,从中寻找没结婚,无儿无女,无父无母的。看看能不能拐来大明朝建设破虏堡。

所以现在王鼎的目标是先在大明大量制造银币,让银币成为北方地区主要货币。

再开始制造银元券,逐步用纸币替代实体银元。

明朝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货币不足导致的通货紧缩。

在明代以前,白银一直没有成为一种正式的货币,主要原因在于稀缺,古代开采技术落后,导致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攒下足够的银子,让它成为一种货币,但是到了明朝情况发生巨大的改变。

明代从朱元璋开始就很重视银矿开采,比如明朝白银主要产地云南,每年银课可达10万两。按照明代银课抽3成的比例,云南一省每年的白银产量就可以达到30万两以上。而明朝产银高峰期的宣德朝,一年银课可以达到30万两以上。虽然没法跟美洲相提并论,但也能很大程度缓解明朝白银紧缺的问题。

当然,更为重要的白银来源还是明中叶解除禁海后,美洲和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其中高峰时,美洲白银,每年可流入100-200万两,而日本白银每年可流入300多万两。没错,因为日本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矿——石见银山,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甚至多于美洲。只不过这些白银大多还是借助葡萄牙商人之手运到中国的。

根据《石见银山旧记》一书所载,早在1309年(延庆2年)时周防国大名大内弘幸往访石见国时,在参拜北斗妙见大菩萨之际便有采银的纪录,后来三岛清右卫门帮助大内家在1526年(大永6年)3月开掘出地下的银矿脉,大内义隆继位后在1533年(天文2年)透过博多的商人神谷寿贞招徕工匠,以从海外学习的精錬技术灰吹法,大幅提升银的产量。当时日本极盛时银产量年约200吨,石见银矿极盛年生产38吨(百万两),价值约一百万贯。

在石见银山产量上升后,四周大名大内义兴、大内义隆父子,尼子经久、尼子晴久祖孙以及毛利元就为争夺银山主导权爆发多起战争,直到1562年(永禄5年)时尼子家臣服于毛利元就,才以毛利家的胜利告终。后来元就之孙毛利辉元在1584年(天正12年)臣服丰臣秀吉,成为毛利家与丰臣家各派家臣担任奉行共管,这些银子最后成为丰臣秀吉后来侵略朝鲜时的主要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