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临江仙·圣诞节》

白风夕在一旁缓缓坐下,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轻声说道:“这圣诞节如今在中国确实很流行,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身影,不过我也觉得有些变味了。你说这圣诞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既对这个西方节日的起源感到好奇,又有着对其在中国发展现状的一丝困惑。

李小白放下茶杯,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缓缓说道:“圣诞节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多数教派定在每年 12 月 25 日。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庄重的礼拜仪式,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所以叫‘耶诞节’。其实啊,圣经里并没有确凿记载耶稣诞生的日期,这只是后来一些教派公定的罢了。”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演变的感慨。

“那这节日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白风夕向前倾了倾身子,眼睛紧紧地盯着李小白,迫不及待地追问,她的双手交叠在一起,显示出内心的急切与好奇。

“它最初起源于对耶稣出生的纪念,后来随着罗马教会的成立,影响力逐渐扩大。再加上圣诞老人等元素的出现,给这个节日增添了许多神秘和欢乐的氛围。到了十九世纪,圣诞卡开始广泛流行,圣诞老人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圣诞节这才渐渐在西方流行开来,成为了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先是在北欧地区风靡一时,随后整个欧洲、美洲都沉浸在这节日的欢乐之中,还衍生出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圣诞文化。”李小白详细地解释着,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仿佛在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眼神中透露出对文化传播历程的深刻理解。

白风夕若有所思地靠在椅背上,眼神有些迷离,轻声说道:“那它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呢?”她的心中隐隐约约有着一种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思考,既想知道这个西方节日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又担心它对本土文化的冲击。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圣诞节传播到了亚洲,日本、韩国、中国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圣诞节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尤为惊人。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圣诞节甚至巧妙地结合了中国当地的一些习俗,像吃苹果寓意平安、带圣诞帽增添节日氛围、寄送圣诞贺卡传递祝福、参加圣诞派对享受欢乐时光、圣诞购物满足消费欲望等等,这些都不知不觉地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李小白一边说,一边无奈地摇了摇头,脸上浮现出一丝忧虑的神情,他想起了那些被商业化包装得几乎失去本来面目的西方节日,心中满是对本土文化传承的担忧。

“我觉得这些习俗挺有意思的啊,大家就是图个热闹,有什么不好呢?”白风夕微微歪着头,脸上带着一丝疑惑,她觉得节日就是让人们放松和欢乐的,不明白丈夫为何如此纠结。

李小白站起身来,缓缓走到窗前,双手背在身后,静静地看着窗外街道上渐渐热闹起来的景象。街道两旁的商店张灯结彩,挂满了圣诞装饰,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道:“风夕,你看现在外面那些商场、超市,都借着圣诞节的名义大搞促销活动,人潮熙熙攘攘,可这真的是在过节吗?这只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罢了。西方的传统节日在这种商业化的浪潮下,其原本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一点点地稀释,那些真正值得传承的传统习俗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痛心和惋惜,仿佛看到了那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商业利益的侵蚀下渐渐失去光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白风夕也站起身来,走到窗前,顺着丈夫的目光看去,片刻后,她轻轻叹了口气,说:“你说得也有道理,那我们是不是就不应该过圣诞节呢?”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迷茫,既认同丈夫对文化内涵的坚守,又有些舍不得那些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的节日乐趣。

李小白转过身来,看着妻子,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深沉的思考,他缓缓说道:“我不是说不能过,只是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基督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圣诞节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购物或者出国游玩的时间点,它并没有承载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啊。我们有春节,那是家人团聚、辞旧迎新的温馨时刻,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中秋佳节,那一轮明月寄托着我们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团圆的深切向往;端午节,那一艘艘龙舟、一个个粽子,蕴含着我们对屈原的深切缅怀和对爱国精神的代代传承。这些节日的意义和价值是任何外来节日都无法替代的,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啊。”他的声音微微颤抖,眼神中闪烁着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