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书生刘瑞

在老翰林的悉心教导下,刘瑞开启了废寝忘食的苦读之旅。

庭院中那棵古老的槐树,枝叶繁茂,夏日的阳光只能透过缝隙洒下星星点点的光斑。刘瑞每日清晨便在槐树下诵读诗书,他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回荡在小院之中,与枝头的鸟鸣相互应和。老翰林手持书卷,坐在一旁的石凳上,微微点头,不时出言指点,“此句诵读,需抑扬顿挫,方能体现其中韵味。”刘瑞闻言,立刻调整,反复吟诵,直至满意。

午后,阳光炽热起来,书房内却清凉静谧。刘瑞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典籍之中,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他专注地翻阅着一本本泛黄的书卷,手中的笔不停歇地记录着所思所悟。汗水从他的额头渗出,他却浑然不觉。老翰林踱步而来,看到刘瑞对一篇策论的剖析,不禁夸赞:“此解颇有见地,然仍可深入,从民生之根基处再探。”刘瑞虚心受教,与老翰林展开热烈讨论,思维的火花在言语间碰撞。

夜幕降临,如水的月光倾洒在小院。刘瑞仍未停歇,在烛光摇曳的桌前,他奋笔疾书,撰写文章。赵氏女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碗热汤放在桌角,“瑞郎,莫要太过劳累,喝口汤歇歇。”刘瑞抬起头,眼中满是疲惫却又透着执着,“娘子,我定要把握这难得机遇,不辜负恩人与你。”说罢,又低头沉浸于文字之中。

一日,李昂走进书房,看到刘瑞眉头紧皱,似有困惑,便问道:“刘公子,可是读书遇到了难题?”刘瑞抬起头,叹了口气,“恩公,这策论之学,我总觉难以把握要义,深恐科考时失利。”李昂笑道:“公子莫急,我虽不通文墨,但这世间道理总是相通。你不妨将心中所想先说来听听,我们一起探讨。”

慕容晨阳也走进来,说道:“刘公子,我曾听闻,策论需结合时政,以独到之见解,切实之方案立论。你饱读诗书,缺的或许只是些对当下朝局民生的了解。”刘瑞若有所思,“慕容姑娘所言极是,我自当多关注些时势。”

秋风渐起,吹落了槐树叶,金黄的叶片在地上铺了一层。刘瑞在落叶的沙沙声中诵读着时政要闻,努力将天下之事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他深知,此次科考不仅关乎自己的命运,更承载着众人的期望与信任。每一个清晨与黄昏,他都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向着那未知却充满希望的未来坚定前行,只待科考之时,能以满腹才华震惊四座,为自己、为赵氏女、为恩人书写荣耀篇章。

日子匆匆而过,转眼便临近科考之期。李昂雇了一辆宽敞舒适的马车,备足了干粮与清水,又在车内放置了许多书籍与文房四宝,以便刘瑞在路上也能温习。

临行前,慕容晨阳将一个锦囊递给刘瑞,“公子,此中是一些应急的药物与几枚金叶子,以防万一。”刘瑞接过,动容地说:“慕容姑娘,大恩不言谢,刘瑞定当全力以赴,不负二位所望。”

一路上,李昂驾车,慕容晨阳与赵氏女在车内陪伴刘瑞。马车在古道上颠簸前行,道路两旁的荒草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慕容晨阳不时地与刘瑞探讨些诗词歌赋,以缓解他的紧张情绪。行至一处山林时,天色渐暗,山林中雾气弥漫,阴森恐怖。突然,一伙山贼呼啸而出。李昂拔剑出鞘,身姿矫健,剑影在雾气中闪烁,几个回合便将山贼击退。刘瑞在车内,既惊又佩,对李昂的武艺赞叹道:“李恩公真是武艺高强,刘某今日算是大开眼界,若能有恩公一二分的果敢,何愁科考不第。”李昂收剑入鞘,笑道:“公子过奖,你之学识才是立身之本,待你高中,自有你施展抱负之地。”

终于抵达京城,京城繁华似锦,车水马龙,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喧闹非凡。李昂早已托友人在贡院附近寻了一处安静的住所。他们安置好刘瑞后,李昂与慕容晨阳又忙着去打探科考的细则与注意事项,还买来了历年的考题与佳作供刘瑞参考。

随着科考之日渐近,刘瑞愈发刻苦,足不出户,日夜沉浸在书海之中。李昂与慕容晨阳则在一旁默默守护,为他排除一切干扰,只待刘瑞在科考中一鸣惊人,开启他与赵氏女的崭新人生篇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终于到了科考的日子,贡院的大门缓缓打开,发出沉闷的声响,似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命运转折之路的厚重之门。刘瑞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一丝紧张,随着人流缓缓踏入考场。

踏入考舍的瞬间,一股陈旧而凝重的气息扑面而来。狭小的考舍内,墙壁上泛着淡淡的青苔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一方简陋的书桌置于中央,桌面坑洼不平,阳光艰难地透过狭小的窗棂,洒下几缕微弱且带着尘埃的光线,在地面上形成模糊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