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出门到莲花县一共有10多里路,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天际线渐渐染上了一抹淡淡的红晕,预示着太阳即将升起。
乡间小路蜿蜒在郁郁葱葱的田野之间,路边的野花和草丛中,露水晶莹剔透,仿佛是大自然昨夜遗留的珍珠。
陈峰摸着口袋里仅剩不多的12块5毛钱,这是一个月前打牌没钱把家里最后一个家电黑白电视机卖掉了260块钱剩下了12块五毛钱。
陈峰一个月打牌竟然输了两百多块钱!要知道82年当时一级工的月基本工资大约是42元。妻子叶悠悠在机电二厂做广播员属于三级工人,才30块钱一个月,陈峰还经常拿妻子工资买酒喝。
想到这,陈峰更加痛恨自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走了一个多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路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有去县上赶集的村民,有背着书包结伴去上学的孩子们,还有赶着牛羊去放牧的牧民。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忙碌着。
根据记忆来到了县上供销社,远远望去,供销社是一座朴素的砖瓦建筑,门头上挂着一块油漆略显斑驳的牌匾,上面写着“供销合作社”几个大字。
门口的两侧,摆放着一些箩筐和农具,这些都是农民们日常劳作不可或缺的工具。
陈峰推开那扇有些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各种商品味道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记忆。
供销社内部宽敞而明亮,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在整齐排列的货架上。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一袋袋的大米、面粉,一桶桶的食用油,还有那些色彩斑斓的布匹和孩子们最爱的糖果。
墙上挂着的宣传画,展示着当时的生产建设成就和农村的丰收景象。
陈峰走到柜台前,那里已经有几个村民在排队等候。他们有的手里拿着粮票、布票,有的提着自家产的农产品,准备卖给供销社。
陈峰站在供销社的柜台前,手里紧紧握着那张写满字的纸条,这是他早上起来后,一边回忆着上辈子爆好吃的炒田螺秘方,一边仔细写下的购物清单。
他的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也带着一点紧张,因为他知道,这些调料和工具将决定他能否做出让全家人赞不绝口的炒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