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为生存空间而战(中)

南明谍影 石影横窗 2967 字 2个月前

马车内,左然和郑玉珠正在聆听那扮做大帅的杨大义在辕门处的慷慨致辞。

看着杨大义的背影,左然突的有感而发转首看向马车内闭目养神的唐世勋。

眼见唐世勋那易容后也难掩的阴沉之色,她的睡凤眼中不禁划过一抹忧色。

的确,唐世勋这两日的压力极大,孔不贰在前天交给他的那两封密信本就让他火冒三丈,因此他前晚也没心思去找高文龙,而是跟汤梦唯密谈了近半宿。

谁曾想到了昨日,即五月十九的晌午,正当唐世勋、汤梦唯、左然和郑玉珠在行辕的后院小厅吃午饭时,孔不贰又将一封密信交到了唐世勋手上。

唐世勋只看孔不贰的神情就晓得准没好事,果然,这封信又把唐世勋给气得暴跳如雷。

该密信由军情五科科长郑罡从江西省传来,郑罡在信中写道,弘光帝派出的‘楚军招安使团’于五月十六清晨从南京城出发,前日,即五月十八的晌午进入了江西省东北角的饶州府城鄱阳。

郑罡手下第一组长殷俊负责的正是饶州府的情报网,据殷俊买通的饶州府衙官员打探到的消息,‘楚军招安使团’的领衔大使为原南京守备太监、弘光朝司礼监掌印太监韩赞周的心腹之一杨公公,副使乃是礼部郎中周镳。

按理来说杨公公揣着弘光帝的招安书和那三千两银子的‘厚赏’,理当尽快前往湖广南部招安楚军才是。

可杨公公昨日中午进入鄱阳城以后却对前来接风洗尘的饶州府衙官员们说,他们不急着赶路,接下来要先去鄱阳湖好生游览一番云云。

若杨公公只是游览鄱阳湖以拖延时间,还可说是在静待楚军和左军的交战结果,但在昨晚的宴席上,兴许这杨公公是喝得有些上头亦或故意为之,他竟笑呵呵地告诉饶州府衙的官员们,其实他手中可不止新帝的招安书而已。

待到吊足了官员们的胃口之后,杨公公方才一脸神秘地说道,他怀中还有新帝给楚军四位将领的谕旨!这四位将领分别是原大明的湖广常德副总兵陈建志、原靖州参将洪山海、原郴州参将邓谦、以及如今驻守东安县、已故的王上庸老将军麾下参将包耿。

姑且不论这杨公公说有新帝谕旨是真是假,但殷骏自是赶紧将此消息飞传给军情五科的科长郑罡,而郑罡又在昨日一早以飞鸽传书将此消息传给了大帅唐世勋。

当唐世勋看罢密信后,气得拍桌子大骂新帝朱由崧是个脑子进水的阿斗、韩赞周是个两面三刀的老阉、弘光朝果真是个短命朝廷云云。

这番僭越之语让在场的汤梦唯、孔不贰、左然和郑玉珠皆是吓了一大跳,孔不贰更是一个转身冲到小厅门口看了看外边,好在那会儿门外只有个听不懂汉语的亲兵千总雷东山,这才让孔不贰松了一口气。

汤梦唯在细读密信后分析道,她近两日通过梳理这一个半多月以来从南直隶传来的诸多密信,已是想通了许多问题,她说杨公公只是个传声筒,但这主意并非出于司礼监章印太监韩赞周,而是出于首辅马士英的手笔和弘光帝的支持。

韩赞周在崇祯九年时为北京城的京营副提督,后为南京守备太监,相比于跟随在福王朱由崧身边的宦官内侍,韩赞周无疑是个‘外人’。

好在韩赞周作为南京守备太监握有兵权,又因拥立福王有功,当福王朱由崧于五月十五正式登基后遂封韩赞周为司礼监章印太监。

‘司礼监’为大明内廷十二监之首,而‘章印太监’又为司礼监之首,因其掌握着朝廷发布正式诏令公文的最后一道关键程序,盖章,且还拥有驳回权,故而章印太监也被称为‘内相’。

虽然韩赞周也如马士英一样是‘定策功臣’,但这个庞大的‘功臣’群体可不是铁板一块,如江北四镇的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和刘良佐四个总兵之间,私下里可是龌龊不断。

同样的,‘内相’韩赞周与‘首辅’马士英之间也因政治理念不同而产生了诸多矛盾。

当然,身为‘外人’的韩赞周连位子都未坐热乎,自不可能与弘光朝权势第一的首辅马士英叫板,也不可能忤逆新帝所决定的事。

比如说史可法被外放督师淮扬,韩赞周如何不知这是马士英要将史可法排挤出权力中心南京城?而韩赞周便是迫于弘光帝的施压而无奈地在此诏令上盖章。

其实‘内相’韩赞周行事颇为忠诚勤谨,还数次劝谏弘光帝莫要以酒色自娱,且他对楚军并无排斥,反倒表现出支持和认可的态度。

起初大帅唐世勋授意薛正去往南京城的几道指示中,有一道是让薛正等人在南京城散布‘满清鞑子才是大明最大的敌人’之舆论。

当薛正在四月进入南京城以后并未完全按照唐世勋的指示行事,直到唐世勋数次传信给薛正要求掀起舆论,薛正方才于四月廿五开始散布舆论。

但不知是薛正、薛刚还是吴杏林的主意,在散布舆论时提到此乃楚军大帅唐世勋所说,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是个为唐世勋和楚军造势的好机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由于该舆论的兴起和发酵,南京城乃至南直隶各府州县的诸多士人对此舆论展开了争辩。

南方的大多数士人乃至官员将领对满清鞑子并无切肤之痛,在他们看来大明最大的敌人就是逼先帝崇祯自缢的大顺闯贼。

不少由北京城和北方而来的崇祯旧臣们则认为此言虽有道理,但闯贼同样不可小觑,何来‘最大的敌人’之说?

而有许多士人官员更是讥讽楚军大帅唐世勋故意说这等危言耸听之语,实为沽名钓誉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