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幕前幕后

三路 快乐的笨小孩 2240 字 9天前

市民拿了自己买的东西后他也快快地离去。要知道,就在没多久之前还,这里发生了血腥镇压事件,他可不想被捕,更不想被杀。

其他人也几乎是这么个想法,很多人都是观望态度,或者说,消极态度。

街上本来就不怎么热闹,现在更冷清了。

工人们继续走着,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浑身泥浆的士兵们也不敢阻挡,或者说,累了不知道多久的他们好不容易换班下来才不想多管闲事。叛乱什么的让将军头疼去好了。

当然,不是所有士兵都这么想,一个小队长还是上去了。

“你们在做什么?”

“你好,我们也想参与修路。”带头的工人说道。

“这不是你们的职责。”小队长看着眼前的工人,有些憔悴,有些疲惫,甚至有迷茫的神色,但是他们唯一不缺的,便是浑身的气力。

“这也不是军队的职责,但是你们还是去了。如果路修不好,我们都要饿死。”

军队的职责是戍边卫国,开疆拓土。在当时,军队的意义就是战争,虽然也有军队从事生产,比如屯田制等等,但这些都是为战争服务,通常没有其他意义。要知道,即便是军队前往灾区,他们都是全副武装,是准备射杀作乱分子的,而不是来减灾救险。

所以,按道理,修路不是军队的职责,本来应当派发给当地的人。

但是就在不久前,这里还发生了游行事件。这让统治者不可能相信底层人民,更何况让他们聚集起来,这不更是不稳定因素?

而且19世纪中期也是工人运动低潮时期。在之前,三大工人运动无一例外的全都失败。为了逃避现实,工人们很多人都加入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组织。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宗教,由此,大量的工人在无法得到身体解放时,只能选择精神解放。

宗教,也曾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最后却成了人民的鸦片。

恰巧,教会在这次灾难中似乎扮演着中立角色。但是死去的卡尔以及接任的茹科夫不是傻瓜。在统战学里,宣布中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决定:当你的朋友选择中立时,本质上其实是站在了敌人一方。

现在的工人,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教会的傀儡。究竟能不能相信,这是一个问题。

小队长没有说什么,工人说的也有道理,现在的确需要联合一切需要联合的力量。

报告上去了,茹科夫和企业家代表者讨论着。

“我们需要他们,能动员的人力不多了。”

“是么?那他们到底是听谁的?如果我们的命令与教会的指导相违背,他们应当听谁的?教会现在到底是什么状态你是清楚的。”茹科夫是官员,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宗教只是统治工具,帝国的臣民,甚至是皇帝本人都可以说相信东正教,但前提一定是宗教给帝国带来了利益,否则,一个只会给帝国添乱的宗教只能是邪教!

茹科夫的话点醒了病急乱投医的企业家代表者,是的,一个不纯洁的队伍是可怕的。如果不能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帝国的绝对领导,那么只是留下祸患。

“可是我们必须拿出可行的方案了!时间不等人!”企业家说道。现在灾区的经济越发的糜烂,在投机商的操作下,市场上的流通货币量严重不足,银根紧缩,社会上的资金就少了。但是商品的价格却并没有下降,而是依旧走高。由此导致的经济危机越发的严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投机倒把下,生产停滞,工人失业,产品滞销,企业倒闭形成循环。而投机商趁机低价打包了优质企业,哄抬物价,赚的盆满钵满。低的货币数量,高的商品价格,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下几乎不可能和垄断企业对拼。经济危机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灾难,但是对于某一些人来说却是机遇,怎么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茹科夫等人来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事。

茹科夫思考了一会儿,终于是有些主意了。

“雇佣。”茹科夫说了这样一个词。

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如果过不去,那多半是钱没到位。打工人要吃饼,宗教更多的只是画饼,或许只有这个办法才可以成功。

雇佣工人一方面可以解决工作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扩张银根,市场上的货币流通增多,给灾区经济注水。由于之前的第一战货币战打的不错,帝国的货币口碑已经回来了,虽然相应的银元其实不怎么足够,但是只要不发生挤兑,没有大规模恐慌,群众百姓还是乐于接受本国货币。

如今灾区充斥着外币诸如英镑,法郎,甚至于另一个半球的美元。或许适当的货币政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抢回市场。

“雇佣工人?也是,这些基础设施确实可以。”企业家代表者思考这个方法的可行性,发现确实很有可能能解决这个问题。荒年以工代赈的历史由来已久,有记录的就有“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赈民”。以工代赈既可以解决工作问题,又可以恰当的发放赈灾粮,不养懒汉。

以工代赈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工人失业,商品积压的时候,政府给老百姓找点事情干,哪怕是无意义的工作,像是挖个坑再填起来,也等于变相的把货币给发下去了。

“可是能成吗?”企业家代表者问道:“我们之前都是直接赈灾,现在改成以工代赈,对于一些弱势群体,诸如妇女儿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