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互为倚靠

全国各地都在发展,都在抢占机遇,狠抓GDP,招商引资工作无论在哪个城市,都是头等大事,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新的突破,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

这点,经验老到的周恒十分清楚。

“这样,老师,你也知道我的企业,阿里和普思投资都有股份,我找他们试试,另外有不少在外地的楚商,我也试着联系一下,看他们有没有意愿在高新区投资。”

苏文说道。

“好,好,好!”

周恒抚掌,连声道好。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不知如何打开突破口,可苏文却提供了一个方案,总比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到处乱撞要来得强。

“对于投资或者落户的政策,前几天在市委经济会议上,阮荣书记讲得很清楚,在不损害江城市人民利益的基础上,要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后果,全心全意投入到新一轮的经济建设中来。”

“而且,对于政策要求,我们高新区比其他区都要松,这是我们的优势。一会,我发个文件给你,其中列举了不同规模的投资,所能享受的相应政策待遇。”

闻言,苏文点点头,表态道:“有明确的文件要求当然更好了,我劝说更有底气,他们投资人也更有信心。”

“当然,也并非完全不可变通,只要投资超过十亿元的,可特事特办,一些条件,区里可以和企业进行协商。”

周恒又补充了一句。

“这就是典型的规则为资本让步。”

苏文调笑道。

“是啊,只要你拥有足够的资本,不仅不用守规矩,还能改变规矩。明朝的沈万三富可敌国,巅峰时拥有二十亿两白银,放到现在,那就是差不多两万亿,别说官员,就连皇帝在某种程度上都要靠沈万三发粮饷。”

正当苏文和周恒谈得正欢时,周恒的秘书敲门进来了,说道:“周主任,十分钟后,您在三楼会议室有个经济形势分析的会。”

见状,苏文也顺势告辞。

回到公司,苏文并没有直接联系马芸或者王校长,反而先给夏启明打了个电话。

和自己不同,夏启明在江城市经营了大半辈子,在商界的地位和人脉都远非自己可比,问问夏启明,说不定还会有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