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考察

“你可以打听一下,不是我对这个人不放心,也不是我对石野同志不放心,主要是这个人冒出来也太奇怪了,国内外做青蒿产业的能人我多少算是听说过”,宋文道。其实之前也有人和宋文提过,古元县的青蒿产业还是值得开发的,所以当时宋文也留了意,尤其是收集一些国内青蒿产业加工方面的一些名牌企业,他都做了了解,虽然不能说了解很深,可是总的来说,有一个大概印象,可是这个向顶,他却实在没有印象,也不知道之前他是干什么的。

“县长,你是不是怀疑他们在作戏?”丁太升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宋文这样的怀疑并不是没有道理,主要是刚刚古元县经历了一场人事调整,本来古元县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可是这个时候来了这个向顶,而且还掀起了这么大股风潮,这让丁太升十分忧虑。

“我不是怀疑,只是出于保险,了解一些,不过我是同意石野同志这个思路的,青蒿产业也可以算做我们古元县的一个优势产业了,从这个产业出发,可以为我们古元县经济发展,增加一个经济发展引掣,这一点,我是同意的。”宋文道。

“可是,县长,我是这样认为的,咱们古元县青蒿产业恐怕没有什么发展前景,关于这一点,我以前也做过调研”,丁太升道。

“哦?你有什么想法?”其实这就是宋文欣赏丁太升的原因,一切都是就事论事,从不迎合,而且丁太升这样说,肯定是有依据的。

“首先,咱们古元县青蒿的种植规模太小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不错,可是形成不了规模效应,成本也降不下来,产量也上不去,我认为要形成一个大的企业加工,恐怕很难。其次,咱们古元县青蒿,质量没的说,可是咱们古元县这些老百姓平时根本没有种植青蒿的意识,山上的野青蒿倒是挺多,可是那顶什么用呢?最重要一点就是,咱们青蒿产业,要发展起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青蒿作为药材,如果说交通问题不解决,那么变质的可能性很大,在这种情况,如果有人想来古元县投资青蒿产业,恐怕要下很大决心”丁太升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升,你说的不错,也想的很详细,应该说说出了我心里面的疑惑,不过我也不是赞同你的观点,我认为在古元县发展青蒿产业还是很有市场的,而且这个方向如果培育得好的话,说不定将来还可以超过乐器制造产业”,宋文道。

“县长,你说一下,为什么?”丁太升对宋文还是很佩服的,宋文刚来的时候,他对这个年轻县长不了解,还闹过一阵别扭,可是后来,随着他对宋文了解越来越多,对宋文的佩服也就越来越大。

“首先,咱们古元县的青蒿质量非常好,这一点我找人测算过,而且是送到京城检测的,咱们古元县出产的青蒿,特别是野青蒿,从药用价值来看,极高,不要看都是青蒿,可是不同的地方,其价值也好,质量也好,都是参差不齐,可是我们古元县的青蒿,是顶级的,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很难找。第二,产量问题,我相信,如果真的有经济利益驱动,在古元县种植青高不是不可能,你看乐器制作,之前在咱们古元县是有一此作坊,可是总体来看,还是只限于一些村子里面,可是你看,道圣公司一进来,现在各个村,各个乡镇,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加工产业链,这说明什么?我们这些都是可以培育的,所以用不着因此而自卑。最后你说的交通问题,我承认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并不是一个主要问题,我相信,假如真的这个产业发展起来的话,可以倒逼我们古元县交通大踏步向前发展,甚至可以说服来招商引资的公司为我们修路”,宋文道。

“这不可能吧?他们凭什么要给我们修路?他们不给我们提条件就算不错了”,丁太升难以理解。

“这当然可能,他们怎么就不可能给我们修路?如果我们古元县的青蒿产业真的可以形成一个品牌,真的可以产生巨大利润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放弃呢?到那时,他们为了公司发展,也会抢着给我们修路,这一点,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更不要觉得不可能,我们就是要让这些实现可能,我们古元县的发展才可以向前。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我们多少年一直在提,可是真的解放思想,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宋文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