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赵构杀害岳飞这件事,其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只是时代所发出的那一声悲哀叹息那么简单。应该有三个因素,一是他的功高震主和赵构的忌惮。二是赵构身边的奸佞小人记恨于岳飞,欲除之而后快。三是损害了江南地主集团的切身利益。
想当初,岳飞对于赵构来说,可是他的心腹爱将呢!赵构甚至放心地把全国的军事大权都交托到了岳飞的手中。(也可以说岳飞是赵构的铁杆忠臣)可谁能料到,以秦桧为首的那帮文人集团,整日忧心忡忡,唯恐文官和武官之间的地位发生逆转。
因此,当岳飞以及韩世忠等将领们浴血奋战、抗击金兵凯旋而归的时候,等待着他们的并非是应有的论功行赏,反倒是一道接一道赶赴黄泉之路的夺命指令。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奸相秦桧心怀叵测地向宋高宗进言道:“陛下啊,那岳飞手握重兵,其军威赫赫,若不及时夺取他的兵权,恐其日后会拥兵自重,危及我大宋江山社稷啊!”这一番谗言如毒箭般射中了宋高宗那颗本就多疑的心。
紧接着,秦桧更是变本加厉,暗中怂恿一众大臣纷纷上书弹劾岳飞。这些奏折如雪片般飞到了宋高宗的案头,其中罗列着种种所谓岳飞谋反的罪名。而实际上,这些罪名不过是秦桧等人蓄意捏造和诬陷罢了。
就这样,岳飞与其子岳云被无情地押入了大理寺大牢之中。此时的宋高宗对岳飞的疑心已经愈发深重。要知道,岳飞早些时候曾多次在议和以及立嗣等重大问题上公然与高宗发生争执,屡屡顶撞于他。这使得高宗心中对于岳飞的不满日积月累,逐渐生根发芽。
最终,在秦桧那一桩桩一件件凭空捏造出来的莫须有罪名下,岳飞这位战功卓着、忠心耿耿的大将竟被残酷地赐死在了狱中。然而,细细想来,真正导致岳飞悲剧命运的根源并非仅仅在于秦桧的奸诈陷害,更为关键的因素乃是他的功高震主。
回顾岳飞一生的辉煌战绩,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他率领岳家军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无论是抗击金兵的大小战役,还是收复失地的艰苦征程,岳飞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他所取得的胜利不仅令敌军闻风丧胆,更使得南宋朝廷在风雨飘摇中得以暂时稳住阵脚。
然而,正是这样显赫的功绩却成为了赵构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想到岳飞手中掌握着如此强大的兵力,且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威望,赵构便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生怕哪一天岳飞会凭借着自己的实力颠覆他的皇位统治。于是,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赵构终于狠下心来,默许甚至纵容了秦桧对岳飞的迫害,最终酿成了这一历史惨剧。
公元 1140 年,金国军队如汹涌的潮水般大肆向南征伐,势不可挡。这使得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仿佛狂风暴雨中的一叶孤舟,随时可能被吞噬覆灭。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宋高宗赵构心急如焚,连续下达数道御札,恳请岳飞率领大军出兵北伐,抵御金兵的进攻,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而岳飞接到命令后,毫不迟疑地开始调兵遣将,积极筹备北伐事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对兵权紧握不放的赵构,此次却放权放得异常爽利。他明确表示:“爱卿可以依照朕多次降下的指令行事。”这句话无疑是给予了岳飞极大的信任和权力,甚至直接赋予了他掌控生杀予夺的大权。
七月十三日,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小商河之战爆发了。双方将士奋勇厮杀,战场上喊杀声、兵器相交声响彻云霄。最终,这场战役以宋军的惨胜告终,但也让岳飞军士气大振。对于那个时候的他们,大宋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人心了。
次日,即七月十四日,颍昌府迎来了决定命运的大决战。岳飞亲自指挥作战,麾下将士们个个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经过一番激烈鏖战,宋军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成功击退了来犯的金军。
然而,正当岳飞率领着胜利之师准备乘胜追击,收复失地,实现还于旧都的梦想之时,一道犹如晴天霹雳的诏书却从临安传来。原来,赵构竟不顾前线战局,突然下令岳飞速速班师回朝。
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岳飞心急如焚,立即上书向赵构陈述利害关系,恳请朝廷允许自己继续进军。但赵构对此置若罔闻,不仅没有收回成命,反而接二连三地再次下发班师诏令。
朝中一些主和派大臣趁机进谏说道:“如今我军兵力微薄,将领稀少,百姓困苦不堪,国家财力匮乏。岳飞若是执意深入敌境,岂不是自陷险境?还望陛下能够降下诏书,暂且命令岳飞班师回朝。”这些言论似乎打动了赵构那颗摇摆不定的心,使得赵构更加坚定了召回岳飞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