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此人对于大明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孙传庭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年纪尚幼之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
他六岁时踏入私塾求学,仅仅十三岁那年,参加童子考试就一举夺得了头筹。随后,在二十六岁时顺利考中举人,万历四十七年更是金榜题名,高中进士,自此踏上了漫长的官场之路。
天启五年,风云变幻之际,孙传庭肩负着责任与使命踏入朝堂,准备向圣上如实禀报自己所管辖地区的情况。
然而,此时的朝廷正深陷于阉党之乱的泥沼之中,权倾朝野的阉党肆意横行,忠臣良将备受打压。
孙传庭,这位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之人,面对如此黑暗腐败的朝局,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他深知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施展抱负,更无法为国为民真正地做些实事。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尽孝之名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远离那污浊不堪的官场争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便来到了如今的崇祯七年,局势愈发严峻起来。后金铁骑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长驱直入,攻克了代州等地,边境防线摇摇欲坠,国家危在旦夕。
一直心系天下、忧心国事的孙传庭再也坐不住了,他奋笔疾书,呈上一篇名为《有敌情必有虚怯之处》的奏折,详细阐述了应对后金军队的战略构想——以步兵克制骑兵。
与此同时,眼看着国家日渐衰败,民生凋敝,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放弃安逸的隐居生活,重新出山,投身于挽救大明江山的伟大事业当中。
此刻,崇祯皇帝的目光凝视着眼前这两位正值壮年的臣子——卢象升和孙传庭。
他深知这两人皆是忠勇之士,日后必将为保卫大明而浴血奋战,甚至可能会献出宝贵的生命。
想到此处,崇祯不禁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今生今世,定不负此等忠臣义士!
“两位爱卿啊,如今我大明已然走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犹如病入膏肓之躯,急需一剂猛药方可起死回生呐!”
说到这里,崇祯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目光炯炯地望向下方,郑重其事地问道:“不知二位爱卿是否愿意挺身而出,协助朕重振朝纲,实现中兴大明之伟业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话音未落,只见卢象升与孙传庭二人毫不犹豫地俯身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微臣岂敢不尽心竭力,效死以报皇恩浩荡!”
听到这番慷慨激昂的回应,崇祯皇帝龙颜大悦,高声说道:“甚好!卢象升,孙传庭,上前听封!”
“臣在!”二人异口同声应道,声音洪亮,响彻整个御书房。
“封卢象升为潼关总兵!即日起,由你统领潼关之地,总理此地一切军政要务。朕对你唯有一个要求,那便是在一年之内,绝不可让那些流贼踏入京师半步!至于你究竟是采取攻势还是防守策略,朕一概不过问,朕要的只是最终的结果。若能达成此目标,朕定当重重赏赐;反之,后果想必你也清楚。”崇祯帝面色凝重地说道。
“微臣谨遵圣命,必不负陛下所托!”卢象升恭敬地回应道。
“再封孙传庭为京营总兵!朕同样对你提出一个要求,半年时间内,你务必要替朕训练出一支三万之众的精锐之师来。这支军队将成为朝廷抵御外敌、平定内乱的重要力量。”崇祯帝目光炯炯地盯着孙传庭。
“微臣领旨谢恩。”孙传庭心中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刚刚复出为官便肩负如此重任,而且这官职更是连升数级。
然而,从皇帝这番急切的话语和坚决的态度来看,接下来恐怕会有一番大动作。
就在此时,卢象升忍不住开口问道:“陛下,那对于北方的建奴,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爱卿无需担忧,秦老将军已率领着赫赫有名的白杆兵入京增援。有他们在,定可保京城无虞。”崇祯帝答道,这件事本是机密,但既然开口问了,他相信二人知道轻重。
“两位卿家,如今局势紧迫,可谓是时不我待啊!你们速速启程,前往各自岗位上任去吧。”崇祯帝挥了挥手,示意两人退下。
“微臣遵旨。”卢象升与孙传庭齐声应道,随后躬身施礼,缓缓退出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