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夜半回府遭暗算

汪贵堂被杨再兴一枪刺中胸口要害,虽然当时没有死透,但是回到应天府的家中,挣扎了不多久,就一命呜呼。汪伯彦和他的夫人,哭的顿足捶胸,阖府上下,也是一阵忙碌。

黄潜善父子对汪伯彦好言安慰,汪伯彦咬牙切齿说道,“黄兄,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没想到竟然死在杨再兴的手里,我一定要杨氏一家,为我儿子抵命,黄兄,你要帮我一起向皇上奏禀,绝不能轻饶他们杨家。”黄潜善父子满口答应。

第二天,黄潜善就陪着汪伯彦进宫面圣,汪伯彦跪倒在皇上面前,嚎啕大哭,向皇上哭诉杨邦义指使儿子城门口抢夺要犯遗体,还纵子行凶,杀人之后畏罪潜逃。恳请皇上为他做主,希望皇上立刻降旨,将杨邦义父子投入大狱,为自己的儿子偿命。“

皇上听了汪伯彦的哭诉,对杨再兴的所作所为,甚为恼火,但是想到陈东本是杨再兴的老师,这事谁都知道,师生之情,属实情有可原,但是杀死汪伯彦的儿子,却是不可原谅,于是立刻指派黄潜善,派刑部官员,立刻缉拿杨再兴归案。

唯独对其父杨邦义,皇上却避而不谈,并好言安抚汪伯彦节哀顺变,保重身体云云,让汪伯彦顿感大失所望。

其实皇上也不是故意袒护杨邦义,而是因为杨邦义自入仕以来,为官清廉,视民如子。尤其正值金兵入侵,中原多事之秋,杨邦义身为地方官员,面对百姓流离失所,战乱频发,动荡不安的艰难形势,杨邦义 在邑内“除苛政,重教化,均征摇”,并训民为兵,加强民防,整肃治安,以至“在任期间,盗不入境”,百姓“惟恐其去,全城请留”。

正是杨邦义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成为地方官的楷模典范,又在民间百姓之中有着极高的影响力,皇上自然不会轻易处置这样的官员,否则必然引起轩然大波,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还有一事也让皇上不能轻易的处置杨邦义,那就是建康境内,江宁、溧水一带,原禁军统领周德,因犯事被抓,此人竟纠集同伙数千人,聚众造反,占山为王,成为当地势力极为强大的一股匪患,前段时间,朝中众臣商议让杨邦义前去平乱,眼看杨邦义经过一番努力,逐渐初见成效,如果此时因为安抚汪伯彦,导致杨邦义平乱前功尽弃,那岂不损失更大?何况江宁、溧水离南京应天府仅五六百里之遥,万一波及京师,岂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才会将杨邦义升为大将军职,委以重任,剿灭叛乱。

所以皇上对汪伯彦这一过分要求,坚决不予支持,安抚几句了事。

承受丧子之痛的汪伯彦,对于皇上的回复,自然不满,虽然皇上已经对杨再兴下旨缉拿,抓到之后严惩不贷,汪伯彦却想借此机会,除掉杨邦义,那样一来,建康城就是自己人说了算啦,再也没有杨邦义碍手碍脚,自己无法为所欲为。汪伯彦虽然在朝为官,老巢却是在建康城根基最深。

汪伯彦返回之后,立刻招来黄思朗商议,希望无论如何,黄思朗都要协助自己为儿子报仇雪恨,黄思朗自然痛恨杨氏父子,尤其杨再兴处处跟自己作对,当下立刻答应,“叔父放心,贤弟之死,我也是痛断肝肠,为我兄弟报仇,侄儿绝不推辞。”

两人一番商议,招来手下,命人抱着儿子的令牌,亲自来到杨邦义家中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