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了整体架构图,又开始画内部结构图,经过几天的努力,画稿终于有了些模样,虽然尺寸不准,但大致的形状和结构都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风车架由两根横梁和若干根立柱构成,用以支撑扇叶和整个风车。扇叶由木板制成,呈梯形,通过旋转产生风力,推动风车转动。支撑架用以支撑扇叶并保持其稳定旋转。
春琼拿着这些农具图纸去找杨县令,“爹,您看能看懂不?”
杨县令看着春琼递过来的纸张,扫了一眼,激动地猛地站起来,“琼儿,这是生产农具?你画的?”
看来是能看懂了,春琼放心了,“对。”春琼指着图上道,“这是叉锄,可用于硬土地和需深耕的土地。这是钉耙,可用于农作物除草。这是锄头,可用于开沟。这是风车,可用于脱出粮食内的灰尘、杂质。”
杨县令非常激动,“琼儿,你是如何想出这些工具的?”
春琼找起理由已经面不改色,“我是看村民翻地的时候特别艰难,遇到黄泥巴土或者黏土,他们手上的工具基本没用。就想着这种叉锄了,前端尖,能更容易插入地里,然后人用力翻起,就把泥块撬起来了。至于风车,就是利用人力来驱动扇叶旋转,将轻的灰尘、杂物吹出去。”
“妙!这想法太妙了!”杨县令忍不住拍案叫绝。
春琼道,“您也别高兴的太早,这只是我的构想,现在打铁技术怎么样?其硬度能不能让这工具足以撬动坚硬的土地?还有这风车,原理大概是这样,但内部如何设计组合,我并不懂,也不知道师傅能否打造出来。”
杨县令微微点头,神色转为凝重,“这打铁技术,我倒是知晓一些。如今县里的铁匠手艺虽算不上精湛绝伦,但打造些寻常农具倒也够用。只是这叉锄既要尖锐又要坚韧,还需铁匠细细琢磨一番。至于风车,等我召集县里能工巧匠一同研究。”
杨县令即刻差人去召集县里的铁匠和木工师傅,众人齐聚县衙大堂,对着春琼画的农具图纸议论纷纷。铁匠们围在叉锄的图纸前,就着如何选取合适的铁料、锻造的火候以及淬火的技巧各抒己见。木工师傅们则专注于风车的设计,探讨着扇叶的形状、角度以及转动轴的连接方式。
春琼也在一旁认真倾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铁匠站出来说,“这叉锄的样式新颖,若要使其坚韧耐用,需用精铁打造,且在锻造时加入适量的炭火,反复锤打,只是这工序繁杂,耗时较长。”
春琼听后,心中有了底,便说道,“只要能打造出合用的工具,多些时日也无妨。关键是要能做出适用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