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上网

雷鸣晶可能模仿了一些生物体的自修复和能量储存策略。如同某些植物能利用光合作用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雷鸣晶或许也有自己的能量转化和存储路径,甚至能在受损后自行修复结构缺陷,恢复能量存储功能。这种自愈合机制不仅能延长晶体的使用寿命,还能提高其整体效能,使之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能量容器。有一次,科学家们故意破坏了一块雷鸣晶的部分结构,但在一段时间后,他们惊讶地发现,雷鸣晶竟然自行修复了受损的部分,恢复了其能量存储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雷鸣晶还具有生长性和传播性。

1. 地壳变动与自然扩散

雷鸣晶在地壳运动可能是其最初形成的驱动力之一。随着板块漂移、地震或火山活动,埋藏于地下的雷鸣晶碎片可能会被带到新的地区,通过地质作用逐渐扩散到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这种自然扩散机制与元星上许多矿物的形成和分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一次强烈的地震后,原本深埋在地下的雷鸣晶被翻出地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雷鸣晶碎片在雨水的冲刷和风力的作用下,逐渐扩散到了周围的区域。

2. 微粒悬浮与大气迁移

细小的雷鸣晶颗粒可能随风飘散,借助气流的力量跨越广阔的地域。这种传播方式类似于花粉或种子的风传,只不过在这里,携带的是具有独特能量特性的微粒。空气中悬浮的雷鸣晶微粒最终会在适宜的条件下沉淀下来,形成新的雷鸣晶沉积区。在一场狂风暴雨过后,科学家们在远离雷鸣晶矿脉的地方检测到了微量的雷鸣晶颗粒,推测这些颗粒是通过大气迁移而来的。

3. 流体载体与水路传播

雷鸣晶也可能通过水流进行传播。雨水冲刷含有雷鸣晶的岩石表面,溶解的部分物质随水流走,最终在河流、湖泊或海洋底部沉积,形成新的雷鸣晶矿床。这种方式与自然界中金、铜等金属矿产的水力搬运过程相似,只是加入了雷鸣晶独有的能量属性。在一条河流的下游,人们发现了一处新的雷鸣晶矿床,经过研究,确定是上游含有雷鸣晶的岩石被雨水冲刷后,物质随水流沉积在此处形成的。

4. 生命媒介与生物传播

雷鸣晶可能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建立了密切关系。例如,某些昆虫或动物能够感知雷鸣晶的能量波动,主动寻找并携带雷鸣晶微粒迁移到其他地方,充当了天然的传播媒介。这种生物传播机制反映了自然界中植物依靠动物传播种子的真实案例。有一种特殊的昆虫,它们的触角能够感知到雷鸣晶微弱的能量波动,会将雷鸣晶微粒带回自己的巢穴,从而无意间帮助雷鸣晶传播到了新的地方。

5. 技术干预与人工传播

在人类介入的情景下,雷鸣晶的传播方式将变得更加多样。通过高科技手段,人们可能开发出专门的雷鸣晶采集和播种设备,有目的地将雷鸣晶分散至战略地点,以利用其独特的电能储释性能。一些军事组织为了在战场上获得优势,会利用高科技设备将雷鸣晶播种在特定的区域,作为一种潜在的武器资源。

龙近曦沉浸在这些资料中,心中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逐渐清晰。他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将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