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火药定量

这些老工匠们一生与兵器打交道,虽大多目不识丁,却有着无比丰富的实操经验,他们亲手抚摸过火铳的每一道纹理,知晓其在铸造、组装过程中的细微难点。

宋清风边听边认真记录,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老铁匠一同探讨解决方案,常常一谈就是数个时辰。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火铳实战中的问题,宋清风还特地前往军营,观摩士兵们日常的火器操练。

在尘土飞扬的校场上,他看到士兵们手忙脚乱地装填火药、瞄准射击,失误频出,问题着实不少。

如今的枪械,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实战。

宋清风紧锁眉头,深知这些问题若不解决,火铳便难以在战场上发挥最大效能。

回到工部后,宋清风将收集来的各方信息汇总梳理。

他发现,当前火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关键方面:一是铳管材质与工艺,导致耐用性差、易炸膛;二是火药装填设计不合理,效率低下且不安全;三是点火太慢,影响射速。

实际上工部里能工巧匠极多,有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依旧没解决,实在是朝廷上下,无人重视工匠。

在朝堂之上,官员们大多出身士绅阶层,自幼诵读经史子集,以科举入仕为荣,他们打心底里轻视工匠技艺,认为这些不过是 “奇技淫巧”,难登大雅之堂。

这种观念使得工匠们虽身怀绝技,却在地位上远低于官员,缺乏应有的话语权。

工匠们即便有真知灼见,也常常因身份低微而不敢畅所欲言,致使许多切实可行的改良建议被埋没。

兵器研发尤其是火铳这种新兴火器的改良,需要的资源甚多,可能留给火铳改良的就只剩些残次物料和普通匠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匠人们为生活所迫,每日天不亮就得起身,奔赴工坊劳作。

忙碌一天下来,所得工钱仅够勉强糊口,家中若有个灾病,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