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由于对温度掌控不够精准,烧出来的玻璃要么浑浊不堪,要么脆而易碎,成品率极低。
陈老六看着一堆堆失败品,不禁有些气馁:“大人,这太难了,咱们怕是做不出来。”
宋清风却目光坚定,鼓励道:“陈师傅,莫要灰心,哪一项伟大发明不是历经无数次失败?咱们只要找出问题所在,加以改进,必能出现转机。就如那出海的船只,不经历风浪,怎能抵达彼岸。”
在宋清风的鼓励下,陈老六重拾信心,日夜守在窑炉旁,仔细记录每次烧制的温度、时间、原料配比。
......
玻璃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工部的火药定量问题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彼时的火铳,虽已在军中有所应用,但由于火药装填过程繁琐且缺乏精准定量,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导致战机延误,还时常因火药装填不均引发炸膛事故,令将士们死伤惨重。
朝廷对此忧心忡忡,责令工部全力攻克这一难题,期望能大幅提升火铳的实战效能。
宋清风,也是因为上次的功劳,才让尚书大人将如此重任交给他。
家里的隐忧解决后,宋清风就专注在工坊之中。
前期的数据已经相当不错了,不过宋清风还是希望更精确一些,毕竟他不希望士兵拿着他的火药炸膛受伤。
接连几日宋清风,与工匠们并肩围在堆满器械与材料的实验台前,没日没夜地钻研着火铳火药定量装填的优化方案,就差最后一哆嗦了。
终于,随着校场不住的枪声响起,试枪结束,随之而来的却是工匠们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宋清风成功了!他研发出了全新的火药定量装填方法 —— 将精准定量的火药细心包成一个个小巧便携的小纸筒,铅丸和火药隔开,使用时撕开纸筒,只需在很短时间,即可完成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