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29岁的白居易受到提拔,进入京城做官。而他更是在35岁时凭借《长恨歌》进入了王侯将相的视野。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首《长恨歌》,名入众耳。
此时是安史之乱后百弊积结的中唐,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侵扰。中唐人民目睹时代沧桑巨变,对社会分裂、动乱和凋弊的现实心怀难平之气,也就更加怀念盛唐的统一、安定和繁荣。
而白居易的《长恨歌》横空出世,既批评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可以说,唐玄宗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
李世民冷冷笑了一声,说道:“这个玄宗既然不珍惜前面开业的繁华,造出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凋敝,哪里还值得写诗歌颂?”
天幕上一行行诗浮现出来,不可否认,白居易写的确实很好,但内容他们实在是喜欢不起来。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个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他们眼中,唐玄宗祸祸了大唐,哪里可能凭借着这首华美动人的叙事诗就让他们动容。更何况,皇宫之中,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真的爱情美满吗?那杨贵妃是怎么死的?美色误国确实也是一个说辞,一个国家的衰落是多方面的,他们虽然也对杨贵妃没什么好感,但她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更多的,他们的怒气依旧是直接对着唐玄宗去的。
长孙无忌倒是长长叹了一声:“至少,开元确实繁华到了顶点,不然他们也不会这样留恋它。”
众人沉默,眸中写满悲悯。想到大唐就这样衰落下去,没有人能保持平静。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当然,白居易也没能逃过贬谪的命运。《秦中吟》《登乐游园》《宿紫阁山北村》等诗,开启了当朝权贵对白居易的不喜和厌恶,最后找了个“越职言事”的借口把他赶出朝廷,贬为数千里外有职无权的江州司马。此时的白居易,已经44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