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到了下阕,下阕也很有意思——苏轼的诗词自有理趣,这首也不例外。墙外与墙里,行人与佳人,多情与无情,两相对照,真是相当的有趣。】
【这首词的视角从先前的“飞燕”“绿水”推进到“人家”——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行人在高高的围墙外路过,只闻墙里荡秋千人的笑声,见不到芳踪。不难想象,此时发出明媚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秋千,墙里面,显然是一幅佳人嬉戏图,定然很美。但苏轼只写笑声,而隐去佳人的容貌和动作,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这堵高墙,可以说挡住了视线,但没有挡住少女青春率真的美,也没有挡住人们对青春美丽的向往。
这种风格,很有苏轼的味道,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到了最后一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一墙之隔,只余行人空自多情——佳人的笑声牵动了他的心,也带来了他的烦恼。】
刘彻看着苏轼的名字和作品又一次出现在天幕上,也是满脸的赞叹。
“在诗词一道上,他算是做的极致了——哪里都能被天女提到。”
刘彻转头看向卫青,感叹道:“苏轼确实很会作诗,如此天赋,实乃难得。若此生能与此等才子一见,也是美事一桩。”
卫青微笑着点点头,心中亦对苏轼的才华颇为钦佩。
前面的内容,他也跟着刘彻看了好几遍,实在是刘彻时不时地就要拉出水幕翻看,他也被叫来跟着看了好几遍,期间还要听他发表对这些诗人的看法。
但对于刘彻来说,卫青回来后——而且还是带着胜利的消息回来,总觉得天也蓝了、水也清了,还有天幕解闷,一切都很美好。
看到后面,刘彻实在是不能和苏轼的烦恼共情,索性就对着这些词句指指点点。
“苏轼还好,前面那些人虽然写的也行,但风格朕实在不喜,不若李白之奇妙浪漫、豪迈飘逸,也不如杜甫诗之内容深远,嗯,这一点李煜倒也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