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听了也不再推辞,吃下麦粒后,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身体也变得轻松几分。

“确实神奇。”

苏家这边是和乐融融,另一边就没有那样和谐了。

欧阳修看着出现在手中的金色麦粒,面对官家和同僚的目光有些不知所措。

赵祯先一步拒绝了他想要献上的动作,虽然他是有点心动,但他身为皇帝,也有了一枝麦穗,上面有三颗麦粒呢!而且,对应的知识都是由天幕自动灌输到脑海的,吃多了也不能延年益寿,所以他只是让欧阳修好生收下。

欧阳修对着身边暗潮翻涌的情形也算是视而不见,反正官家都发话了,他们也不能怎么样,而且他自己就身居高位,也无惧那些有的没的。

在这个位面的晏殊已经去世有一年了,他的奖励系统索性就将其再次分裂成数道流光,融入了晏殊后代人的身上。

这样的奖励一出,也使得大家对文章诗词一道更为热衷。

宋朝文治本就兴盛,此时天幕的重心在此道上,也为文人墨客想要搏名的心思添了一把火。

诸位皇帝对此是又爱又恨,若是从此往后,他们的心思都放在了吟诗作画上那还得了?王朝需要的是干实事的实臣,而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的文人。你想二者兼之没问题,但不能一头往极端走啊,当然,满心实事的那些人他们也是欢迎的。

不过,其实他们也有些担心过度了,这也只是一时之热,不是谁写的诗词都能登上天幕,也不想想能够流传千古的名作都是谁写出来的。

一些杂谈习作,怎么可能和那些大佬同等相待?

等他们认清这个事实就好了。

不过各位皇帝也不是干看着,再和朝中大臣商议过后,也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能登上天幕也是有赏,但实务出众者也是得到了一应的奖赏。在各方的推动下,这股天幕热也慢慢熄了下来。不过这样的情况更多的发生在第二批开通天幕的位面里,加上本身文风鼎盛所致,有这样的情况也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