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苏洵抚额,好了,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好是不用怀疑了,但这什么“小段子”也太……他绞尽脑汁地想,才想出一个形容词,太轻浮了?

就像天女自己说的,这对他们两个的感情和实力都是一种轻视和歪曲吧。

虽然自己不在苏轼的介绍中,但他相信小儿子做官为人,私心肯定有,但也有为国为民的道义。

苏洵看着现在依旧无忧无虑的两个少年人,说道:“也许其他人看着这几句的形容很有趣,但在我看来,还是少说一点为好。而且,难不成其他人的误解很好玩吗?”

苏轼绷不住脸了,嘿嘿一笑,看了看自己的父亲,又拍了拍苏辙的肩膀说道:“管他人作甚,我与弟弟之间的情谊,又岂是旁人能够明白的。”

苏辙也是点头,赞同自己兄长的话:“我们自幼一起长大,感情甚笃,岂容他人说道?”

苏洵看着天幕上尚且还没有切换的诗词,看着两个人诗词中流淌的脉脉温情,声音和缓:“你们能这样想就很好。”

就像《宋史》强调的那样,“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他们互相相信对方,是兄弟、朋友、知己,旁人的话也无法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而此时的玉不识已经从闲话转回到了《水调歌头》上了。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这是他入世和出世的矛盾。

政治上的不得意,带来了他消极避世的想法,而他又对现实和理想充满了信心,又在诗词中带出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何似在人间”,苏轼终究不是谪仙人,他也只是凡人,他回到了人间。

于是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远在他乡、已经七年没见的弟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的祝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和局限,让心无限的贴近。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就是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这样看,苏轼的这句的“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