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红薯其之所以也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
【其实说起来,就是红薯最早种植于海外之地,它产自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16世纪初,西班牙便已经普遍种植红薯了。然后,西班牙的水手把红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
其中,红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约在16世纪末叶,主要从云南、广东、福建分三条线路进入中国。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
“‘舶来品’,”朱棣顿了顿,说道,“倒也贴切。”
他看着自家子孙的名字出现在天幕上,有些好奇接下来的发展。
若是和占城稻一样,推广开来,那确实是功德一件,也是不小的政绩。虽然他觉得宋朝朝廷有些软弱,只会求和,但也得承认,这宋真宗虽然签订了“澶渊之盟”让他观感一般,但他下令推广开来的占城稻在当时确实是功德一件,干旱之下,也就这占城稻不受影响的长成,给了不少人活下去的机会。
这样想着,他对接下来如何介绍自家子孙推广红薯有了几分期待。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在明朝晚期传入的红薯,并没有得到上面的重视,也就没有能够在命长上下推广开来。
反正他这边还高兴着,也预备着打算让郑和下一次下西洋走另外的线路,那些海外的好东西得带回来啊。
他可是拿着那张世界地图研究了好久的,上面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也还标注着一些金银矿石,他看了都想要。
其实也就一会儿,玉不识接下来的话很快就打破了朱棣的遐想,让他顿时一口气噎在了那里。
【只是,当时的明朝并没有重视这小小的红薯。尽管有着许多义士能人发现了这红薯饱腹等的好处,也极力进行推广了,但没有朝廷助力的他们终究只能囿于一地。
这红薯最后是到了清朝才在全国上下推广开来,很难说当时清朝人口增长有没有红薯的助力——当然,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也清了不少隐户,这也是人口统计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实到了现在,也还有着这样的说法:“若是在明朝末年,朝廷如果能让百姓多种红薯,很可能给大明王朝续命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