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金印紫绶的绘卷27-范仲淹篇

【但这其实和我接下来我要说的关系并不大,按照在位皇帝时期划分,他出生于太宗朝,然后在宋真宗一朝勤勤恳恳,不断的发展、学习和成功登科、在底层做官,到了宋仁宗一朝才是他大放光彩、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时候——

根据记载,范仲淹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范家祖上也一直多有出仕——唐朝时,高祖范隋在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当时也正好遇上中原兵乱,于是定居在吴县。五代时,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宋朝,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范仲淹出生。这样看,范仲淹的出身其实应该并不差,祖上也是世代为官,家底应该很不错。只是他能够被称为“寒门贵子”的典范,那事情自然没有这么简单。

淳化元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夫人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名,取名朱说。】

“所以他这是后面把名字改回去了?”

既然玉不识称他为“范仲淹”,想来“朱说”这个名字并没有在他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范仲淹身为朱家继子,哪怕出仕后,也是对继父感恩的——长山县朱氏宗谱记载,“仲淹以继父长育有恩,常思厚报;及贵,用南郊所加恩,乞赠太常博士,岁别为享祭。”

想要看着范仲淹怎么处理的人似乎看不成好戏了。

宋朝往后的人,也是知道相关的记录的:“范公对他的继父还是好的。”

但纠结这些也只是小部分,更多的,都在感叹范仲淹的成才,感叹着他的努力和他的坚持。

“寒门贵子,这样看倒也贴切。”

前面玉不识介绍的“寒门”,似乎就是贴合范仲淹的身世而出。

“要是不努力,还真的不一定就有这个范仲淹。”

一个人哪怕再有天赋,要是不努力而是白白浪费,也是无用。

【年轻时的范仲淹就读于长山的长白山醴泉寺;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二十三岁时,意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伤感不已,于是辞别母亲,离家,前往南都应天府应天书院求学。

数年的寒窗苦读,范仲淹也没有辜负他的努力和天分,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着兼济天下的慷慨抱负。

说到这里,范仲淹身上也有着一个关于苦读的轶事典故——《宋史·范仲淹传》记载,其少时苦读,居醴泉寺,以水沃面,划粥断齑,不以为苦。

当时的“朱说”在朱家只是个继子,但他在朱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委屈,朱文翰为人正直忠厚、学养深厚,对幼小的范仲淹悉心教导。当然要说多好应该也称不上,因为除了继父,朱家也是个大家族,朱家富贵,和他的生活习惯并不相同。

也正是因为他的规劝,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后,离开朱家,前往外地求学,想要靠自己努力来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

只是“苦读”和“划粥断齑”一事,应该还是更多受其性格影响。也正是在山上这种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下,范仲淹一心苦读经史典籍,学业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要说到范仲淹的苦读,这一点大家也很是认可的。

“划粥断齑,范公读书确实很刻苦。”

在宋仁宗一朝,范仲淹是迈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