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宋夏战争中,范仲淹的表现很是出色,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和百姓,一直到庆历四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前面我对范仲淹的评价中有提到“出将入相”,那么这一次“出将”有了,那么“入相”又是什么呢?
那时间就得拉回到庆历三年——
和谈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庆历三年,宋夏和谈就已经在进行中了,而仁宗也是迫不及待地将55岁的范仲淹调回京城,出任枢密副使。七月,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范仲淹固辞。八月,仁宗再度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这一次范仲淹接受了任命。
大概是范仲淹在军事上的成就刺激到了仁宗,毕竟范仲淹等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基本扭转西北前线战争局势,对于有着重文轻武倾向的宋朝那还是比较惊人的。
仁宗皇帝此次这般急切地调范仲淹回京城出任要职,大概就是期待着范仲淹等在朝廷也能有类似作为,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所以,仁宗焦急地等待着范仲淹等提出全面的政改主张。】
【我想,应该很多人知道了我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什么了,那就是“庆历新政”,一场由宋仁宗推动、范仲淹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政治改革运动。
可以说,此次改革,通过严格考核,确实使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被淘汰,还有一批务实能吏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同时,官府行政效能提高,财政、漕运等状况也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有所起色。
但有效果归有效果,新政的结局最终还是失败。】
说到“庆历新政”,玉不识也在屏幕上放出了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里面提到的十项改革方案,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也是列得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