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对此也是觉得有些遗憾,但并不算十分可惜。
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必定成功、必须成功的。何况,成功有成功的好处和用法,但是仅仅只有成功才值得被歌颂吗?有时候,失败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最直观的一点,那就是前人的失败,都是后人更进一步的经验。
对于这一点,王安石是最深有感触的。
他主持变法,自然也是精心研究过前人的经验,前几朝的庆历新政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他确实认同庆历新政出现的必要性,但也觉得范公虽然为人无可挑剔,但半途而废的改革实在是可惜,当然,其中也有操之过急、缺乏变通的原因在。
而他相信自己有着前人经验,已经在变法中加以改进,定然不会重蹈覆辙。
只是这个时候还是信誓旦旦的王安石,并不知道他主持的变法,最后是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并没有完全改善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
这边的人在感叹着变法,而玉不识也是一鼓作气,把范仲淹的结局说完了。
【宋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而随着范仲淹、富弼等人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废止,正如刚刚所说,此次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五年,范仲淹改知邓州,从此完全远离了政治中心。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歇,他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创建百花书院,并亲自讲学,使得邓州文运大振。其中,传世名篇《岳阳楼记》以及许多诗文便是写于邓州。
之后,范仲淹又知杭州、知青州。
1052年,也就是皇佑四年的正月,范仲淹徙知颍州。这个时候的他,冬寒病重,五月二十日,在扶疾上任的途中,行至徐州时,与世长辞。
十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也因为他的谥号,后世又称他为“范文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