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宗王,那可都是位高权重,他们既能持节掌控一方的军政大权,又能在中央朝廷里左右朝权,野心就这么一点点膨胀起来了。
他们在封国内拉拢士族人士,还任用那些难以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寒族士人,慢慢就形成了一个个和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政治集团。
而且啊,他们还凭借着王国军队,拼命争取自己的利益。
这边司马炎放任诸侯势力坐大,那边呢,他还干了件自废武功的事儿,就是罢州郡兵。
灭吴之后,司马炎把全国版图划分为十九个州,州下面一共设置了一百七十三个郡和国。当时政府统计的在籍人口是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
就在同年,司马炎下令让州郡地方政府解散或者削减所下辖的军队。
他规定,刺史以后就只管监察,把将军的名号给罢去,不能领兵,也不能兼任领兵的校尉官。
实行兵民分治,都督和校尉负责军事,刺史和太守负责民政。
司马炎还说,这是为了改革汉末州刺史既管政事又掌军权的弊病,目的是维护“天下统一”,防止再次出现“四海分崩”的混乱局面。
在削减州郡军队的同时,他又规定大郡设置武吏一百人,小郡设置武吏五十人,用来维持地方治安。
可这事儿,当时就遭到了尚书右仆射山涛和交州刺史陶璜的反对。
后来到了八王之乱的时候,就看出问题来了,州郡根本没办法控制局面。
后人更是批评废除州郡武备这个措施,认为“永宁以后,盗贼成群出现,州郡没有防备,根本没办法擒拿制止,天下就这么大乱起来”,这事儿和司马炎的这个措施脱不了干系。
从这一系列举措来看,司马炎压根儿就没从根本上弄明白汉末诸侯纷争的真正原因。
汉末的时候设置州牧,一开始啊,州牧其实还是朝廷中央用来把控地方的耳目。
虽说后期州牧成了诸侯的代名词,但这中间有个演变过程。